動物的陪伴,能為人們帶來多少療癒的力量?這天,在新北市中和衛生所失智據點,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培訓鑑定通過的治療犬 Jessica 和一群失智症的長輩一起度過了愉快的下午,透過遊戲和互動,Jessica 幫助長輩們練習認知與語言能力。動物輔助治療的概念,在台灣發展多年,除了幫助服務對象,也關注治療動物的福祉,讓療癒的過程中,人與動物的關係更加平衡。
尋常的週間下午,位於新北市中和、衛福部八里療養院的社區失智據點,聚集了近 20 位 7、80 歲的年長者。他們都是確診的失智症者,在室內空間圍坐一圈,跟著老師的講解,一步步參與課程。不少長者們活潑、熱情地投入活動,偶爾和老師開玩笑,台上台下互動佳,笑聲不斷。
而現場的好氣氛,一部分還要歸功於今天的神秘嘉賓—— Jessica,她是「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下稱動輔專協)鑑定通過的治療犬,今天來社區和老師一起出任務,據點志工表示,「長輩真的特別喜歡有動物在的課程」。

在台推動 25 年,動物參與治療活動
台灣在 2000 年代出現第一個動物輔助治療團體,帶動了「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 AAT)的在地化發展,動輔專協也應運而生。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葉明理助理教授,是推廣動輔治療的重要人物,她在研究中寫道,該方法是將動物納入人類健康照護或教育的情境,以達醫療、復健、情緒緩解等目的。
除了治療犬貓等寵物之外,農場動物、海洋動物,乃至近年越來越多人飼養的爬蟲類動物,都可達到輔助治療的功效。不過,以動輔專協而言,目前培訓的治療動物仍以犬隻為多,有近 70 隻的治療犬和 1 隻治療貓。
現任協會理事長夏安婷表示,這天的課程以失智長者為對象,因此將目標設定在認知與體能方面的練習。好比其一環節,她請長者們從各色貼紙中,說出自己喜歡的顏色,貼在 Jessica 的衣服上做裝飾,過程不僅需要辨識顏色的認知判斷,也在說話時結合語言的練習。


另一活動是邀請長者牽著 Jessica,一人一狗繞過地板障礙物。夏安婷說,失智長者活動時,容易忘記要注意腳下,所以特別設置了踏板增加路徑變化,建立他們走路要觀察路面的概念;同時,因為要牽狗狗移動,身體也必須控制協調。



助人,也看顧動物:動輔專協的「黃金三角」
夏安婷說自己原先是怕狗的人,卻因一次契機收留了流浪犬。為了讓狗狗得到照顧,當時作為職能治療師在醫院服務的她,想起機構長期推廣的「綠色照護」工作(註)。於是,她帶著狗狗受訓,成為動物輔助治療的治療犬,藉此讓他合理地留在醫院。
(註)綠色照護透過園藝治療、動物輔助治療等具自然生態的元素,增加病患活動的多樣性,以提升其照護品質。

在與治療犬並肩合作的經驗裡,夏安婷收穫未曾有過的成就感。患者們搶著照顧狗,甚至自主設計獎勵制度,表現好的人可以餵他,治療活動進展順利。只是沒想到,一陣子之後,狗狗出現掉毛情形,並經醫生確診為憂鬱。意識到自己在活動中只注意服務對象,未有餘力照顧狗,夏安婷開始接觸動輔專協,認識他們的「黃金三角」模式,希望治療過程,動物權益也可更加平衡。
在三角模式中,有動物輔助治療員、動物輔助治療師和治療動物三個角色。通常動輔員是治療動物的主人,可關注動物狀態,避免發生服務對象或動物任一方傷害另一方的情況;另外,動輔師則是根據動物和服務對象的條件,設計並帶領活動的老師。這個模式,能將過去一人要同時帶治療動物、又要想活動的多重任務進行分工;此外,課程時間也盡量控制在一小時左右,讓療癒在剛好的條件下發揮。

生命的不可代替,創造動輔的價值
對夏安婷來說,除了陪伴與治療外,動輔最大的意義在於生命教育:「我印象很深,有個 18 週的活動,狗狗在 16 週突然離世,要調度另一隻治療犬已來不及。那次我決定不帶狗,而是跟長輩一起回顧和狗狗做了什麼,最後談到他們自己對死亡的想法。」她認為,近年雖有電子寵物輔助治療的案例,但生命本身是科技所不能代替的。
在動輔專協,動輔師的背景可能來自護理、職治、心理和社工等,服務對象則從身心障礙、監所受刑人到一般社會大眾,動輔員和治療犬更是有多種特質的排列組合,因此,每場活動都會很不一樣,需要在變化中臨機應變、創造不同可能,這也是生命力的一種展現。
夏安婷本身是職能治療師,一邊繼續本業工作,一邊兼任協會理事長。她表示協會其他動輔師的條件和她類似,因此當前最主要的困境是人力不足。即使如此,夏安婷表示這份工作滿足她的自我實現:「我一直都在醫療機構工作,因為動輔,才有機會去到監獄,或接觸不同產業的職場。另外,我可以認識到不同動物,知道他們有各自的治療功效,像馬光是行走的頻率,也能給人帶來療癒。」
在醫療現場服務十幾年,夏安婷明白生命失落無常,但動輔讓她「看見動物的力量」,打開對治療的視野後,自己也得到療癒。藉此,她希望讓更多人體驗與動物合作的美好,因為這不只能為彼此增添回憶,也在創造社會的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