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與人共舞——八煙聚落重獲新生

一路走來,協會在農村致力推廣「永續」發展計畫,過去 10 年看似順遂,但曾有場惡夢讓他們和在地居民一度生活在恐懼之中

邱冠評在新北市八煙三生發展協會推動野蜂復育,起初居民反對,但經過三年努力,居民逐漸接受,並開始友善耕作。協會不僅在地養蜂,還產出限量蜂蜜,成為特產。蜜蜂的消失威脅生態平衡,全球皆然,八煙聚落的努力在環境教育上產生積極影響。協會也著手復甦水梯田,保護原生種,並計劃培養返鄉青年為種子教師,以維持農村活力和傳承。

「明明大隻的都是虎頭蜂,但他們覺得那就是蜜蜂,我會被咬,都極力說不行不行!」回想起當時跟居民交涉的過程,新北市八煙三生發展協會專案經理邱冠評覺得無奈又好笑。但三年過去,原本最反對的老奶奶,成了野蜂復育幕後推手之一,現在完全能跟牠們和平共存。

搶在渡夏前,幫蜂群分箱,我們跟著邱冠評的腳步,來到田中央查看蜜蜂槽。老奶奶站在遠處,邊除雜草、邊觀察我們,邱冠評小聲的說,「放幾箱在這些地方,就是要讓在地居民知道蜜蜂真的不會咬人,慢慢讓他們了解,才可以往友善、永續耕作更進一步發展。」

消失的蜜蜂 消逝的生態平衡

台灣南部養蜂場 10 年前突然發現蜂群少了一半,蜂蜜產量也跟著銳減,經學者檢測發現,養蜂區 88% 的花粉源驗出農藥殘留,懷疑蜜蜂中毒而亡。但在地蜂農認為是氣候變遷造成植物「有花沒蜜」導致蜜蜂「過勞」釀禍。而雲林斗南的絲瓜田也出現結果不佳狀況,喚起農民開始重視、維護蜜蜂的生長環境,從授粉期不噴農藥開始做起。

然而,蜜蜂的消失,不只發生在台灣,最早 1990 年的歐洲就開始有蜂群失蹤的現象。美國馬里蘭大學、奧本大學調查發現,2022 年美國境內蜂群減少 48%,跟人為因素、蟲害和氣候變遷有很大的關聯。哈佛公衛學院研究也指出,野生動物授粉媒介不足,每年將造成 42 萬 7 千人死於健康飲食相關疾病。因此,蜜蜂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左右農業發展、糧食多寡、生態環境平衡的關鍵。

成功招蜂 百花蜜成限量特產

「花蜜吸引蜜蜂來是為了授粉,不然不會結果,影響的是稻米、水果等。但沒了果實,鳥和猴子就沒食物,鳥不見了,老鷹也會死掉,植物依賴動物,彼此是相互依賴網狀關係,但人一定是最晚滅絕,因為什麼都吃。」看似平靜、簡單述說的食物鏈,言談中透露出邱冠評對這片土地的擔憂。

新北市八煙三生發展協會是由在地青年、回流青年組成,創立初衷,是希望發展農村轉型和經濟,重建在地耆老和居民的自信心。因此透過承租閒置的農田來改善農村勞動力不足、產銷模式。但要擺脫灑農藥耕作轉向友善耕作,需要「時間」和「環境」磨合,養蜂因而成了契機。

一開始,不確定八煙聚落附近是否存在既有野蜂族群,協會特別找上在新北平溪推廣野蜂復育的青山綠水合作社合作,進行環境調查,確定有野蜂群、周圍生態有足夠的蜜源後,合作單位從平溪搬了一箱蜜蜂到八煙聚落,展開復育計畫。短短三年,養蜂箱從一個擴展到十個,還能產出限量蜂蜜,成了八煙新的特產,也讓在地農民增加一筆額外收入。

營造友善野蜂棲地 促環境互利共生

打開蜂箱,滿滿都是正在辛勤工作的野蜂,五月正是他們分家、產卵的季節,在陽光照射下,一格一格的蜂槽裡,有不少白色的蜂卵,再仔細觀察,珍貴的蜂蜜晶瑩剔透的一閃一閃。不過想要有這樣豐碩的成果,一定要秉持「不常開箱」原則,否則太打擾,蜜蜂會悄悄搬家的。

「蜜蜂怕農藥,如果用了,會抑制牠們生長,養蜂除了某些季節,其他時間不太需要多花體力去處理。」邱冠評說,要做出讓農民們看得見的效益,才能用「養蜂」機制慢慢減少「農藥」使用。而每天辛勤嗡嗡嗡工作的蜜蜂,讓農作物不用擔心授粉問題,老奶奶種在農田旁的茶花,每年結籽狀況也越來越好。今年初,協會開始推動「守護野蜂行動計畫」,希望透過認養活動,讓民眾參與蜜蜂復育到採收蜂蜜的過程,了解蜜蜂對環境生態的重要。

新北市八煙三生發展協會讓農村出現新生機,採訪當天,一間來自淡水生技公司的員工,正在老闆認養的田地種地瓜,出租田地的老奶奶看得入迷,笑著對我們說,「你們來種,我很感動、很開心也好熱鬧,不然我一個老人家只能看著田。你們可以再找人來租,如果不知道怎麼做,看要種菜、種地瓜我都會,可以教你們。」

邱冠評聽到馬上答應並跟我們分享,其實這邊的爺爺奶奶認為「田跟荒地」的差別就在有沒有「種」,因此協會除了承租農田、教民眾栽種農作物之外,成熟時,會再把人找回來進行收成。不但沒有農產品銷售問題,田依舊能夠維持自用,農耕技術得以傳承,勞動力不足問題也能解決,同時達到環境教育目的,是創造雙贏的模式。

歷經封村找回平靜 讓秘境水中央再現

一路走來,協會在農村致力推廣「永續」發展計畫,過去 10 年看似順遂,但曾有場惡夢讓他們和在地居民一度生活在恐懼之中,那就是聚落特有的雲霧繚繞景色,配上水梯田的倒影,讓人彷彿置身在仙境,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

「那時候只覺得攝影者不要破壞環境就好,沒想到作品放上網路社群後,八煙這個地方瞬間爆紅,開始有人半夜打電話問現在可以過去參觀嗎?要不然就是看見房子門沒關,人直接走進去,或是直接踩進田中央拍照,讓當地耆老很生氣,因為田裡的絲瓜被拔走、剛整理好的田地又被踩壞,只因為大家覺得這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就為所欲為。」即使過了那麼多年,邱冠評現在講起來依舊又氣又無奈,但遊客也幫他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

和居民溝通、討論後,八煙聚落決定「封村」,但卻受國家公園管理法限制,不能在路口設閘門,既存道路不能封。因此協會只能「消極的」在網路上公布封村,「積極的」調整導覽行程,嚴格篩選來訪的體驗者,希望在環境教育計畫與維持聚落原有生活中取得平衡。

協會的改變,還給住在聚落的九戶人家一個平靜生活,但人口外移造成的勞動力不足,水梯田變成了旱田問題怎麼解決?一開始,邱冠評他們先是承租了一塊閒置農地,引水把田地注滿,放了一年,田裡該有的生物慢慢的出現,勾起耆老們的兒時回憶。慢慢的,不僅居民願意出租農地,現在已經有近兩個足球場的面積,從旱田變成水田,還一同修繕了傳統砌石水圳。

10 年過去,水梯田再生搭配友善農耕,讓不少台灣原生種現身八煙聚落!像是台灣蛙類一共有 36 種,經相關研究單位調查,在當地找到 15 個品種,甚至還有柴棺龜、班龜、黃綠螢幼蟲都回來了。邱冠評說,現在最希望野蜂復育的工作能夠穩定,讓環境教育行程更完整,未來培育返鄉青年成為種子教師,延緩、補足勞動力不足的缺口,農村才能一代傳一代。

To-Do List

八煙聚落原是陽明山中,寧靜的山坡台地聚落,特殊地景引起大批觀光客朝聖,造成居民原生地被大肆破壞,進而封村。經多年的努力復育,生物多樣性終於恢復過往榮景,即使八煙位居陽明山國家公園,但卻有不少私人土地,若拜訪景點前能多留意,並不任意破壞原有的生態,您我都能成為維護、保留這塊台灣寶島原生樣貌的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