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走進山林」成為選擇,無痕山林也該是共識——台灣露營產業現況談

究竟露營場合法化的困難是什麼?這或許得從當前的管理方式切入。

台灣合法露營場僅有158家,而違法露營場數達1650家。內政部與交通部觀光署已修訂相關規範,以促進合法化,但實際管理仍面臨挑戰。雖然有些露營場依規運營,仍有不少未登記或存在違規情形。合法化過程繁瑣,需滿足水土保持、汙水處理等要求,增加業者負擔。未來,需平衡環境保護與業者生計,並提升消費者對合法露營場的認知與選擇,才能實現可持續的遊憩發展。

全台合法露營場,僅有 158 家

過去露營法規未臻健全,以致露營場遍地開花衍生諸多問題,內政部已於 111 年 7 月修正「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同時交通部觀光署發布「露營場管理要點」即期望在低度利用並兼顧山林保育前提下,有條件地放寬農牧及林業用地設置露營場,進一步輔導業者合法化。然而,兩年過去,眼下國土計畫即將實施,露營場議題似乎比想像中要來得棘手⋯⋯

實際查看「交通部觀光署露營區查詢專區」,全台包括離島在內的合法的露營場共計約 158 家,平均下來單一縣市的合法露營場其實寥寥無幾。然而,於系統中反向搜尋,被標示為違法露營場的業者卻達 1,650 家,可見露營產業的規模遠超想像,其合法化所需要的成本投入,亦非短時間內可輕易達成。

除了統計在案者,也有少數業者始終不在系統的可查詢範圍內;又或是已於粉絲專頁上宣布停業,如今在系統頁面上卻仍顯示營業中。可見儘管主管機關試圖掌握全台露營場的狀況,也常因地方執行單位的量能有限,且露營場通常地處偏遠、海拔較高,使得通報機制難以落實。

事實上,國內的露營場主要仍以非都市土地為主,當中又以山坡地保育區的農牧、林業用地占大宗。過去兩年曾協助執行新竹縣山坡地衛星影像變異點的調查人員表示,系統會定期更新變異點資料,單位將根據衛星前後期的影像比對,就山坡地範圍內地表產生變化的區域進行現勘,「從無傷大雅的除草,再到私設水泥和自建鐵皮建物,甚至是非法開挖整地、填倒廢棄物等都有可能發生,有上述違規情形的露營區也不少。」

土地使用的樣態日趨複雜,露營場作為重要標的之一,自然難以規避檢視。不過加強管理與實際成效之間仍有些微妙,調查人員進一步指出,「面對土地管制的規範與罰則,如果只要繳一點錢就能『交差』,業者不見得願意投入更多成本進行管理或合法化。」

親近山林,不等於愛護山林

究竟露營場合法化的困難是什麼?這或許得從當前的管理方式切入。

配合國土計畫上路,未來區域計畫法將不再適用,轉軌後的土地管制已透過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網站上發布的各功能分區「容許使用情形草案」文件敘明,其中亦明示了得合法經營「露營相關設施」之項目所需要的條件與原則。以農業發展地區第3類(即法定山坡地範圍的農業生產土地)為例,就算是原區域計畫法編定之農牧用地、林業用地,也要符合露營場管理要點,並經主管機關同意才可使用。

然而,這或許便是困難所在。露營場管理要點的內容涵蓋水土保持、汙水收集與排放、設施利用面積限制、消防聯外通道規劃等,業者在申請露營場時,不僅得委請專人評估,還得向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工程浩大。

實地探訪新竹縣大山背休閒農業區裡面的合法露營業者,營主表示:「整理營區一定得申請簡易水保,否則六萬罰下去很冤枉。」只見他年事已高仍持續務農,攀談的同時一邊處理著營區的垃圾分類,廚餘、一般垃圾、資源回收壁壘分明,他說勢必得如此。

該營區已經營十來年,裡頭的盥洗間不僅男女分區,入口處還貼心地用網子掩蓋避免蚊蟲,「連同管線、汙水排放相關作業,當初這間廁所蓋下去要兩百萬,同業來觀摩都笑說:『你蓋一間我都可以蓋三間了。』」

一帳營位一天 1,000 元,整個園區單日的乘載量僅十二帳,投入的成本什麼時候能回本?營主笑而未答,這多少也是其他經營者們保持觀望的理由。

在維繫國土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遊憩制度,還得平衡業者的生計實屬難題。近年有許多業者不斷推陳出新,不只是主打輕奢風、拎包入住即可的豪華露營;為迎合消費者親近山林的需求,各種具野餐性質的廣義露營活動也越來越多。

花蓮地區甚至有業者以「野溪餐桌」為名,就地找了一條靠出海口的無名溪,擺放桌椅、架起天幕以美食招待遊客,儘管打著無痕山林的口號宣傳,但實際上卻造成大量剩食與河川汙染的問題,不具名的離職員工表示,「老闆有說過我們就是要準備大家吃不完的量,這樣客人才會有被滿足的感覺。至於沒喝完的飲料,最後都直接倒進溪裡。」

露營場的合法化固然是確保遊客安全、保護環境並健全產業發展的重要一步。然而,現行法規的限制、行政資源的有限以及因應業者遊程包裝的多樣化,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遊走在法律邊緣的遊憩活動,其實有賴消費者更有自覺的選擇──無論是既有露營場或是就地野營──以不破壞風土、尊重他人與動物,並合理評估自身所需為原則,便是將無痕山林的理念實踐於永續遊憩的最佳方案。

旅程的尾聲,於回程的火車上意外接到大山背營主的電話,他說謝謝我們離開前把營區收拾得很乾淨,「歡迎下次再來。」

在露營風氣旺盛的近年,愈顯人類與自然平衡的重要,或許,從露營區的垃圾去處思考、從檢視露營區的合法性開始,即是重要的一小步——歡迎下次再來,也將成為山林對友善共存人類的招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