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療癒近年來逐漸受到關注,它不僅是單純的「森林浴」,更透過科學實證與專業引導,幫助人們舒緩壓力、提升健康。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余家斌深耕森林療癒領域,並與袁孝維教授、林一真教授等同好成立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在林保署的支持下致力推動森林療癒師認證及產業發展,設立專業培訓課程,培育具備活動設計、心理引導與安全管理能力的森林療癒師。
研究證實,森林環境能降低血壓、提升免疫力、減少焦慮與憂鬱,透過正確的引導,能有效縮短不健康餘命,促進身心靈健康。森林療癒活動如北歐式健走、聲音地圖、自然探索等,讓人們透過五感體驗大自然的療癒力,不僅提升個人健康,也讓人更珍惜並維護自然環境,實現 人與自然共存的永續願景。

騎著 Ubike,迎著微風來到臺大農業陳列館,余家斌爽朗地笑著:「怎麼不進去等?外面很冷耶。」他是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也是「台灣森林保健學會」理事長。這位專研森林療癒的學者,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詮釋了何謂療癒。

一場意外,開啟療癒之路
大學時期,余家斌就讀農經系,人生道路平順,但大四那年,家人的意外事件將他的世界徹底翻轉。「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有半年的記憶是消失的。我是透過照片回顧才知道,原來我畢業了。」他患上躁鬱症,夜晚經常冷醒,醫生診斷他飽受創傷壓力。
後來,一位朋友帶他去衝浪,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必須專注於當下,「就像正念訓練一樣,不專心就會被浪吞噬。」衝浪讓他逐步找回身心的平衡,也讓他開始思考:為何學校只教我們如何賺錢,卻沒有教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這個念頭驅使他前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攻讀休閒遊憩研究,透過休閒與正向心理學,探討戶外活動如何促進健康。回到臺灣後,他進入台大森林系任教,並將目光投向高齡社會,思索如何透過自然休閒活動促進健康。
衝浪與森林看似兩個極端,但余家斌認為兩者有微妙的連結。「其實我更喜歡水,因為在水裡可以不用與人交談,享受純粹的當下。」他笑著補充:「有句話說,森林是大海的戀人。那山與海,應該也是相互依存!」

森林保健學會:讓療癒更具實踐價值
談到森林療癒,許多人會聯想到森林浴。森林浴的這個概念來自日本,主要是感受森林的氛圍,而森林療癒則更強調科學實證,透過活動設計,引導人與自然深度連結。研究顯示,走進森林能降低血壓、心跳,提升免疫力,有效改善情緒、提升認知能力,減少焦慮與憂鬱。
但余家斌強調,「和森林療癒的最大差異,就是森林浴本身並沒有產品。」
更進一步來說,森林浴本身僅停留在呼籲人接近大自然、參與戶外活動的這個層次。然而,森林療癒透過身處森林環境,並設計、規劃出多元系統性的休閒活動,滿足民眾對身心健康的需求。這麼做,更明確打造了讓民眾能夠實際參加的課程與行程,藉此達到森林療癒產業的產品化。
為了推廣森林療癒,他與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希望透過這個平台達成「健康森林、健康人群」的目標。在森林療癒裡的活動的設計,都是從個人健康出發。人走進森林健康了,也和森林產生連結,更會去有意識的維護森林環境,藉此來達到人與森林共存,這就是一個永續的概念,也是學會的宗旨。

從 2016 年至今,已經歷三屆的理監事會,學會裡的成員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包括森林、公共衛生、教育、心理諮商等。學會所負責的核心工作,除了培訓森林療癒師,也專注於研究森林療癒效益以及推動產業發展。
余家斌指出森林療癒可以應用在許多不同族群,像是台灣目前高齡化的社會每五人中有一人即是65歲以上的樂齡長者,而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為 80 歲,但健康餘命僅 72 歲,「也就是說人生最後 8 年很多人需要被照顧。」因此,他希望透過森林療癒縮短這段不健康的歲月,讓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民眾能長壽且健康。
引領人們走進療癒之森的嚮導
講到森林療癒,扮演其中關鍵角色的是「森林療癒師」,他們如同嚮導,引領參與者體驗自然,透過療癒找回身心平衡。自 2021 年起,學會與林業署合作建立認證制度和培訓課程,包括 60 小時線上及實體核心課程、15 小時實作訓練及 5 次實習活動等,至今已培育近 50 多位的療癒師。
要成為森林療癒師,不只是要熱愛大自然那麼簡單。除了活動設計和安全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引導人們與自然連結的能力,讓參與者真正達到身心放鬆。
他分享,療癒師們的背景相當多元,可能是心理諮商師、職能治療師、藝術家、森林志工、體適能專家⋯⋯,每一位都有獨特的底蘊,能讓活動更豐富多元,包括製作聲音地圖、尋找彩虹,察覺隱藏在林中的聲響與色彩等等。
余家斌自己常體驗及帶領北歐式健走,透過雙手帶動手上的健走杖前行,不僅可以訓練協調性、運用到更多的上半身肌肉。療癒師將自身專業背景融入活動中,能吸引不同特質的參與者共同前來領略森林的美好。

讓森林療癒走向永續發展
近幾年,森林療癒一詞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包括余家斌曾於 2022 年參與由演員陳柏霖主持的《極島森林》實境節目,引導來賓透過感官的覺察,療癒自己也敬畏大自然。
隨著森林療癒的知名度打開,許多人也好奇這個領域的運作與未來。關於如何讓森林療癒永續下去,余家斌分享,目前學會正積極探索如何讓產業自給自足,而非僅依賴政府計畫補助,「最重要的是讓人願意買單,這樣產業才能長久發展。」他們多方嘗試,例如與旅遊業、芳療或音樂品牌合作推出相關產品與服務,讓森林療癒更貼近日常。
「森林療癒不只是短暫體驗,我們推廣的是一種健康永續的生活方式。」未來,余家斌夢想能塑造一個「全包式度假村」的森林療癒中心,提供樂齡長者身心健康短照服務的場域;有如一座森林裡的綠色健身房,在這裡可以滿足餐飲、住宿、體驗活動。他的最終盼望,不僅是忙碌的現代人能透過森林達到療癒與放鬆,更希望推廣一種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