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栗銅鑼的客家庄,魏浚淞經營的「灣灣與豆仔的小農場」展示了山間的純樸風貌。農場的雞隻擁有寬敞的活動空間,享用天然食物,這裡的雞蛋和布丁都蘊含對自然的感恩。浚淞關注石虎保育,與「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合作,採取生態措施保護這些瀕危動物。透過體驗農場的生活,大家不僅理解了雞隻的幸福來源,也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每一顆雞蛋都顯得格外珍貴。
沿著山間小路蜿蜒而上,來到位於苗栗銅鑼淺山的客家庄,與平地相差不到海拔 800 公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景:一側矮房,一側田地,人與人關係緊密,與土地亦然。蓊鬱風景層疊,在這裡 google map 也會失靈,好在有鄰居阿婆指路:「再上去一點就是魏家庄!」,才終於抵達這次目的地「灣灣與豆仔的小農場」。
鵝聲鼎沸之中,黑狗「灣灣」與「豆仔」熱情迎接,農場主人魏浚淞領我們入內,眾人在三合院中央集合,參與由「山山藝文化實驗室」的安慧、楠暘與浚淞一同籌劃的「山山學堂」,化身雞農,體驗里山生活。
里山生活:共耕共食,自給自足
「歡迎來到我們家!」浚淞精神抖擻地開場,初次見面,浚淞向我們介紹自家歷史:魏家來到銅鑼超過百年,他是第 21 代,繼承家族長年生活軌跡,居住在傳統客家伙房裡,人們共耕共食,自給自足,自然形成一個里山聚落,生活樸實恬淡。
伙房屋是客家傳統的三合院建築,中央的空曠區域在客家話裡稱「禾埕」,通常用來晒稻穀與作物,「日曬過的東西比較香」是浚淞從小耳濡目染的道理;而擺放在一旁的柴燒爐,則是家家戶戶的必需,他們採集乾柴燒火,煮飯和洗澡都需要勞動。在體驗雞農的一天前,先體驗了回歸自然的時序。
在淺山,人們將飼育農畜與種植作物視為主要生活來源,家中的雞舍便是從父祖輩傳承下來,聽說生活在裡頭的雞,吃好,睡好,還能恣意奔跑。
農場裡的雞:開心生活,安心下蛋
一行人走在鄉間小路,沿途浚淞和我們介紹伴他成長的植物:燈籠果樹、肉桂樹、還有在少污染的環境才會現蹤的節節草⋯⋯。「小時候自己騎腳踏車去上學,一陣狂風把我連人帶車吹進田裡,全身泥濘爬起來繼續騎。」導覽途中還能聽到浚淞分享這類趣事,那是淺山的孩子才有的記憶。
途中停留小菜園,為雞隻採集點心。我們彎腰拔草,感受土壤健康鬆軟,俯身觀察裡頭的花草、小蟲和蝸牛;一旁的浚淞為雞隻準備營養大餐——「黑水虻」。在進入養雞場前,浚淞透過小遊戲帶領大家體驗籠飼雞的生長空間。眾人站在越折越小的麻布袋裡,感受到擁擠、窒息,而這正是籠飼雞終其一生所能擁有的空間大小。根據 2021 年農委會畜牧處的統計,台灣每日生產的雞蛋中,僅有 0.6% 為放牧蛋,4% 為平飼蛋,4.5% 為豐富籠蛋[註],這些符合國家動物福利標準的雞蛋,不到一成。在狹窄的籠子裡,雞隻淪為生產工具,傳染病肆虐,打藥、下蛋是周而復始的日常。
然而,「灣灣與豆仔的小農場」是極少數提供雞隻寬敞明亮空間的雞舍,雞隻能在裡頭奔跑,大口享用天然的食物。牠們並不害怕人類,幸運的話,人類能一把抱起心意相通的雞隻,重新感受生命的重量,並理解到——一顆蛋能夠來自一隻快樂的母雞,是多麼不容易又彌足珍貴的事。
[註]「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規範出三種蛋雞飼養方式,分別為放牧、平飼與豐富籠,每種皆有讓雞隻保有活動空間的嚴謹規格標準。
化危機為轉機,與淺山動物共生
生活在自然,即便人類悉心照顧,仍逃不過來自淺山動物的侵襲。曾經發生石虎入侵啃食雞隻的事件,也有遊蕩犬成群闖入雞舍,導致上百隻雞死亡的慘況。
石虎被列為野生動物保育法裡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現主要分布在苗栗、臺中及南投。石虎是淺山生態系食物鏈的頂級消費者,以鼠類、小型哺乳動物如鳥、青蛙、蜥蜴、魚及昆蟲等為食。近年石虎的棲息地因土地開發而喪失、零碎化或劣質化,甚至遭受路殺、非法捕殺,成為瀕危動物。若淺山石虎減少甚至消失,將破壞生態間的平衡,因此,保育石虎實際上也是在保育淺山環境的永續性。
同為這片土地的住民,浚淞以了解代替撲殺,他聯絡「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成為「拯救台灣石虎全民募資計畫」合作雞舍,號召村民們共組石虎巡守隊,架設更堅固的圍網,並安裝生態相機,記錄石虎蹤跡。農場裡也不乏許多「動物友善」的生態工法,前往母雞產房路上,我們以蹲姿通過繩網架設的天橋,那是為了改善「三面光」水泥工程,避免動物墜落死亡。
在淺山,人們珍視人類與萬物的平衡與平等,找到與動物共生的方法。
感謝天地,感謝自然
受到便利的超商超市系統影響,人們越來越難接觸到第一線農民,透過導覽,我們回到雞蛋的原產地,看見雞農如何善待雞隻、理解到雞隻與石虎共存的關係,也離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更近一步。然而,因飼養成本高,販售不易,像「灣灣與豆仔的小農場」這樣放牧雞隻的雞舍越來越少,浚淞家不走量販路線,而是不畏辛勞地將一盒盒雞蛋配送到訂購者家裡。
在導覽流程中,經過身體勞動,深知手中的雞蛋粒粒皆辛苦,滿心感恩地回到禾埕,迎接活動尾聲——手作柴燒布丁。跟著浚淞精心調製的配方,打蛋、攪拌、加入糖與鮮奶,再小心翼翼地倒入容器,親手放到柴燒爐裡。等待的時間正是購物的好時機,新鮮的雞蛋、手作布丁、木鱉果汁和各式蔬果,每個人都滿載而歸。過程觀察到浚淞打著赤腳忙進忙出,猜想是這樣貼近土地的慣習,滋養了這般純樸踏實的生活。
布丁出爐,搭配剛泡好的杭菊茶,昏黃暮色下,大家聚集在禾埕中央,向大地表達謝意:感謝風和日照,雨水和月光,感謝萬物有靈,感謝有一群人投注生命守護山裡的生靈。期待人們都能循著減碳的足跡,找到守護環境永續的方式。
To-Do List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之一,是我們不知道眼前的食物,走過怎樣的旅程,而來到我們面前。」——永續飲食推廣協會
「永續食材指南」是永續飲食推廣協會推出的「檢核指標」,鼓勵消費者選擇符合「友善耕作、本土生產、減碳蔬食、少添加物及資源循環」等5大永續面向落實永續與淨零排放。或許,你的第一步 To-Do List,可以是打通電話給灣灣與豆仔的小農場,直接從產地購買放牧雞隻所生產的雞蛋,完成永續食材選擇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