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起地方創生,是創造與生機:噶瑪蘭漂流木藝術學校

十多年前,廖誌汶啟動了「稻田裡的餐桌計劃」,遍走全台農村漁村,將地方故事與資源展示給世人。五年前,他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壯圍這個小村落,試圖將餐桌計劃與東港村的牽罟文化結合。然而,一場颱風讓計劃取消,但也讓他發現了滿佈海廢垃圾的沙灘,內心升起了強烈的使命感,立下五年內讓這裡成為全台最乾淨沙灘的目標。

廖誌汶深知,要在地方上做事,首先需要與社區建立聯繫。他選定了這片被垃圾淹沒的廢墟作為起點,花了兩年時間清理了500公噸的垃圾,最終成功租下這片土地。以創新和有趣的活動吸引年輕人參與,透過淨灘活動和與當地村民合作的「沙地西瓜吃爽爽節」,不僅改善環境,也促進了社區互動。

廖誌汶認為,地方創生不僅需要創意,更需要可持續的經營模式。因此,他堅持以公司形式營運,避免依賴政府補助,強調社群參與和支持的重要性。每月舉辦活動,設立年度大型活動「廢廢生活節」,透過這些活動,吸引更多人流和社群支持,逐步實現地方創生的目標。

「噶瑪蘭漂流木藝術學校」如今成為一個藝術實驗工作站,邀請藝術家駐村創作,提升場域價值,同時讓地方和參與民眾接觸高質量的活動內容。廖誌汶相信,治理一個村落可以有更巧妙的方式,當每個人都能為鄉村提出永續性的想法並落實執行,將成為台灣最可貴的地方。農村需要的不是幫忙,而是更多的參與和創新。

監製|謝翔宇

編輯|Doiiin 編輯部

文字|劉亞涵

攝影|王牧薇

Explore

農村不需要救助,需要的是更多人的參與

早上七點,在還帶有些許倦意的晨光中,夥伴們驅車前往宜蘭壯圍,抵達東港村時陽光已然亮晃燦爛,緊鄰著地方宮廟,沿著水泥牆....

2024/06/06

Do

在廟旁扎根,共創公民藝術

有著過去十多年闖蕩各地舉辦活動的經驗累積,廖誌汶很清楚若要在地方上做事,首先必須與當地社區協會、廟宇和地方代表聯繫....

2024/06/06

Deliver

支持青年創業,開啟正向循環

廖誌汶略顯嚴肅地表示,所謂的地方創生是一項責任,必須懂得降低自己失敗的風險,不然只會為地方徒增更多的社會問題....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