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陪伴生命——專訪小草書屋創辦人林峻丞

即使孩子的力量有限,但透過這樣小小的付出,就能為社會帶來正向能量。

林峻丞在2006年回到家鄉三峽接手家族企業,發現許多高風險家庭的孩子因缺乏支持而無法接受教育。2007年,他成立「絲瓜小隊」,與有木國小合作,透過種植活動陪伴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繫。隨後,他創立小草書屋,提供更長期的支持。除了陪伴,林峻丞還希望賦能孩子,透過環島旅行和職能訓練,幫助他們發現興趣,培養自信。2015年,他成立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致力於資源的透明流向,期待書屋能自給自足,支持更多需要的團隊,助孩子成長。

2006 年,林峻丞離開電視圈的工作,回到家鄉三峽接手瀕臨倒閉的家族企業。返鄉後,他發現故鄉有不少高風險家庭中的孩子,當家庭失去功能,沒有了支持的孩子,不再接受教育、或是因而愈走愈偏,都是常有的事。

林峻丞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三峽孩子。父親長年酗酒、家暴,讓他下定決心離開家鄉,沒想到多年後再次回家,卻看見了更多像他那樣成長的孩子。「所以就一直在想,趁這個時間點可以為社區的孩子做一些什麼?」如果家庭沒辦法提供支持,那麼此刻已是大人的他,或許能成為這些孩子的支柱。

陪伴

於是,一切從陪伴開始。2007 年,林峻丞先是成立「絲瓜小隊」,和三峽山區的有木國小合作,帶著孩子種絲瓜、賣菜瓜布,賺來的錢則回到學校與學生;2010 年後,絲瓜小隊延伸為暑期小學堂,期望能填補這段學校放假、孩子因缺乏陪伴而在外流蕩的時間。

「本來那個陪伴也只是很單純的。」林峻丞一開始以為的陪伴是這樣——一起種絲瓜、一起去蘭嶼看看海的樣子、一起讓暑假變得有趣一些,在這些一起度過的日子裡,讓孩子有機會看看世界,也避免他們因為沒人陪伴而向黑暗走去。但日復一日的相處之下,關係變得比家人更緊密,也因此看見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真的是沒想到說我一回來之後,好像就也離不開了。」

他想起第一年的暑期小學堂,有孩子和同學發生衝突,衝出校門要離開時被他抓回來,「在操場的正中央,他哭著跟我講說:『反正全校的老師都說我沒有用。』 他是哭著講的喔,我聽了好難過,我跟他說,你不要管學校老師覺得你有沒有用,但至少在我眼裡,我覺得你有用。」

學業成就不高的孩子,在這個社會時常無法被肯認其價值。類似的案例不只一次,儘管每年都辦了暑期小學堂,但仍有孩子升上國中後因學業程度跟不上而中輟,「我們想說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如果真的想要改變孩子,只有暑假是不夠的,要回到每天日常的陪伴。」2015 年,小草書屋因而成立,成為更穩定長期的陪伴據點。

賦能

日常的陪伴之餘,林峻丞希望能帶給孩子的其實更多,「生命這件事情是,我們只是他生命旅程中曾經出現的一個角色,或許能陪伴他走一段路,但沒有辦法陪他走一輩子,可是我可以讓他們有能力翻轉他自己的家庭、他的未來。」

大至環島之旅,小至日常雜事,沒有什麼事情是孩子做不了的。環島之旅該怎麼規劃、籌備基金,林峻丞與夥伴就帶著孩子親力親為,讓旅途變成身體力行的學習;書屋的設備壞了,就教孩子們修繕,他們會在修好的窗框上簽名,像是留下一幅得意之作。後來,還真有些孩子成為了木工,「像是這孩子,小學到處偷東西,但他現在自己做木工賺了錢,還買了一台重機。」林峻丞拿起辦公桌旁的照片,想起當年的那個孩子,眼神滿是欣慰。

2018 年後,青草職能學苑、小草書屋職研烘焙坊陸續成立,找來在地職人傳授技藝,也開設品牌、提供實作場域,一方面讓三峽在地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另一方面也期待孩子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進一步培養職能。如此一來,縱使孩子在課業上找不到成就感,也有機會能認可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當孩子擁有力量,也能為在地社區做出一些付出,例如前些年為三峽的員警與清潔隊員泡杯咖啡的「能量普拉斯」活動;就連騎單車環島時也沒忘記,「他們在出發前自己會做一些咖啡包,也學習了一些技能,像是剪頭髮、按摩、沖咖啡啊,在旅途中去把他們學會的技能奉獻給整個社會。」林峻丞說,即使孩子的力量有限,但透過這樣小小的付出,就能為社會帶來正向能量。

共好

如何能持續地陪伴孩子,同時與社區、社會共好,一直是林峻丞思索的課題,「陪伴孩子這件事其實很耗資源,而非營利組織本身就有一些先天上的限制,像是行銷或組織管理、商品化這些事情就比較沒有像企業有優勢。」於是起初,林峻丞先是在 2010 年成立甘樂文創,以社會企業的形式提供陪伴孩子的資源。

後來決定成立書屋,需要更多的經費,也收到來自各處的捐款支持,「我當時才覺得說我們是企業啊,如果要收捐款卻沒有辦法讓這些資金流向更清楚透明,所以也是在那個時間點覺得要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讓它跟企業端分開一點。」2015 年,接著成立社團法人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外界捐款便可以直接提供給協會;而甘樂文創亦可持續專注於創造收入,再將盈餘投入社區服務,進而勾勒出現在的永續社區支持系統。

圖片出處:甘樂文創

「我們最終的終極目標,是希望書屋可以不需要外界的捐款。」林峻丞笑著說雖然還沒達成,但正在往這個目標努力邁進——讓書屋能自給自足,如此一來,外界的捐款資源便可以去支持其他更小的團隊,或是得以用於其他全臺串聯的工作,甚至是讓書屋與甘樂的社區模式複製到其他鄉鎮。

「如果要複製陪伴機制,我們可以讓老師在小草書屋受訓,再協助他返鄉成立陪伴據點;如果要發展產業,我們的社企也已經很成熟,可以提供資源和設計的支援。」林峻丞一一盤點,描繪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然而實際上,早在 2020 年,便已在大溪成立書屋的分部,近年也有曾在書屋任職的老師,如今返鄉回到鹿港,也在當地成立了陪伴據點。

儘管對未來有所期望,但林峻丞不強求,只是專注地把當下的事情做好,繼續陪伴孩子、提供更多元的課程,讓他們能盡量試探、體驗,並從中找到自己人生的路徑。「從孩子跟公司身上,我覺得我學會一件事情,叫做等待。有時候沒辦法有太多的期待值,你只能等。」沒有人知道那些播下的種子會在何時、何處發芽,但林峻丞始終相信的是——只要持續給予養分,然後等待,小草終會自然生長,長成屬於自己、更加自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