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小客廳源自浪人食堂的攤位,疫情後轉型為無家者複合空間,提供餐食、法律諮詢等。會員制下,無家者可獲得餐食、關懷及技能訓練。羽儀及團隊循序善誘,細心關照無家者需求,並透過簡化工作步驟和設計活動,幫助他們重建生活。從溫飽到關懷,福喜小客廳致力於建立無家者的社會連結與自我價值。

福喜小客廳前,於饒河夜市成立的浪人食堂,從單純的念想出發,透過工作機會施予釣竿,幫助無家者找尋生活更多的可能,但疫情到來,夜市的生意一落千丈,一時間社會人心惶惶、資源更加匱乏,團隊將既有的人力轉移到物資包裝,與同樣為公益團體的「芒草心」、「人生百味」啟動街頭物資包計畫,協同培力的無家者一起,將物資發送到街頭,帶給無家者的意義與成就感,間接促成萬華福喜小客廳的誕生,從餐食開始,逐步建立一個無家者的溫暖公園。
福喜小客廳採會員制,一部份是過去在浪人食堂培力的夥伴,一部分是無家者間相互引薦,或是與社會局、里長合作下介紹的無家者與弱勢族群,這裡提供餐食、工作或是法律諮詢等幫助,社工深入了解後對應他們的需求,評估是否納入會員。接近飯點時間,作為工作人員的會員便動身,從附近合作的便當店推著沉重餐車至福喜小客廳,需要餐食的會員拿著號碼牌領取,不用爭搶,可以選擇坐下來好好的吃一頓飯,素昧平生的人因為一份便當聚在一起,聊著如何辦理預付卡、申請低收入戶,就像匯聚在公園下棋、運動,同樣是人與人搭起連結的場域,場景從公園轉換為福喜小客廳。

從浪人食堂的經驗,團隊進一步發現,只是給予釣竿進行工作培力遠遠不足,無家者在回到社會後依然會陷入困境,多半來自高風險家庭的他們,從小最先面對的是生存問題,失能的家庭讓他們無法學習到基本生活技能、社會關係,福喜小客廳從關照的角度出發,和會員互動過程中觀察他們的需求,設計一系列活動。缺乏關照自身的無家者,身上多了些小傷口也不在意,便容易感染惡化,傷口護理課就這樣誕生了;無家者的證件經常作為詐騙集團辦理人頭戶的目標,福喜小客廳因此安排法律常識相關課程;缺少打理的頭髮,藉由義剪好好設計一番,感受好儀容帶給自己與他人好心情;織毛線、版畫等活動,則是抒發內在,了解表達情緒的不同方式。
福喜小客廳的社工羽儀分享,過去鮮少有這樣的餐食空間,一開始每個人拿了就跑,其實無家者們也在意自己的異味髒污在乾淨明亮的福喜小客廳,會影響到他人、添麻煩,後來將發放位置挪到裡面,抓準時機和他們接觸,空間才開始熱鬧起來。問及如何與無家者建立關係,羽儀笑著說出心法:「裝熟!」和他們問好、關心他們的心情到衣裳,不厭其煩和他們多說幾句話,真誠之心以對,待時間起化學變化。我們難以想像他們的經歷,也許是屢屢遭受打擊,無法正視傷痛,希望都淪為一種未知的恐懼,封閉在舒適圈、武裝自己成了多數無家者生存之道。面對需要工作,卻在伸出橄欖枝時千方百計推辭的無家者,羽儀採取循循善誘的策略,一次陪伴一位無家者發餐食,過程中對方幾度想放棄,羽儀點頭答應的同時話鋒一轉:「那邊還有一戶我們再送一家好不好?」一來一往攻防勸誘下,順利完成送餐任務。

這樣的循循善誘常見於福喜小客廳中。團隊將工作切成好幾小段,如推餐車便是一份工作,從簡單入手培養對工作的信任感。為了邀請會員上課,需要用一些詞彙包裝,諸如「夏日午茶時光」、「廚藝活動」,不像課程聽起來那麼有壓力。在每個月一次的團隊會議,挑出十到十二位左右的會員,幫助他們設定本月目標,階段性的達成,像是加減乘除的數學題、工作不要遲到、日常禮貌等,「在日常生活中去陪伴他們完成。」或許因為團隊多半出身自老師,就算步履蹣跚,他們也願意花時間陪伴,在循序漸進中建立穩定感,幫助無家者學習照顧好自己去使用釣竿,在自身、釣竿與社會間產生正向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