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Doiiin 執行長謝翔宇執筆,探討台灣公益組織資源分配不均、大者恆大的現象,以及小型使命型組織在資源短缺下的生存挑戰。作者以台北車站的公益場景為切入點,反思街頭募款與推廣行動的局限,並透過數據分析揭示資源高度集中於少數大型團體的現況。同時,文章也探索了近年來的新趨勢——影響力投資與商業價值結合的合作模式,如何為多樣化議題的使命型組織帶來新契機。然而,資源分配不均的困境並未因此完全解決,使命型組織仍需具體化公益目標,企業則需以責任感促進資源再分配,才能真正打破公益界的資源壁壘,實現長期的社會影響力與公平性。
熙來攘往的人流之外,我們在台北車站也總能看見這樣的場景:數十位街友裹著棉被,沿著牆壁就地躺臥,與周邊的車站商場、高樓大廈形成超現實的對比。而無家者,也僅是我們能在北車發現的議題之一。龐大的出行人潮,讓這裡成為公益團體的集散地,許多使命型組織都在此扎根或宣傳推廣:外籍勞工及新住民、受虐兒童、老人關懷、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等。
在理想的情況之下,實際與群眾接觸的確能夠強化並說明推廣組織的理念。同時,能讓民眾有機會現場完成捐款,或是駐足了解更多議題跟價值主張。
然而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這些公益推廣的背後,資源分配是否真正均衡?那些投入街頭募款和宣傳的努力,究竟能否有效改變困境中的人們?還是這些行動更多停留在表面,僅僅觸及少數群體?在公益團體中,誰能被看見,誰又被忽視?這些都是值得追問的核心議題。

謝翔宇 攝影
公益體系中的「大者恆大」現象
經營 Doiiin 至今,我們發現大部分公益團體其實都心知肚明,街頭募資和攔截路人這類行動,很難帶來顯著的成果。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往往別無選擇。我們曾拜訪台東社團法人臺灣自閉症兒家庭關懷協會,創辦人孫光中坦言,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多數公益組織缺乏專業的網路行銷知識,想讓議題被更多人看見並擴散,難度極高。因此,即便知道效果有限,他們仍只能以「能拉一個是一個」的心情努力著。
這種困境在數據中也得到了印證。根據公益責信協會 2023 年的研究,台灣的公益捐款呈現「大者恆大」的趨勢,近八成的捐款集中於七大公益團體。其中,慈濟在 2022 年的公開資料顯示,其資產總額超過 1300 億元,堪比上市櫃企業。這些大型基金會之所以能累積如此龐大的資源,不僅因為獲得了一般民眾的捐款,還有來自企業、政府及跨國集團的支持。關鍵在於,他們能有效掌握資訊傳播渠道,甚至擁有自己的電視媒體,透過多元且完整的宣傳手段輕易脫穎而出。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小型組織往往因缺乏資源和平台,難以讓自己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即便嘗試利用網路和數位宣傳來突破同溫層,他們仍面臨巨大的挑戰。持續與捐款者溝通、建立信任基礎,需要穩定的資金和專業投入,而這對大部分中小型公益團體來說,幾乎是遙不可及的目標。結果,資源與影響力的鴻溝越來越大,讓小型組織在公益版圖中顯得更加邊緣化。
影響力投資:品牌差異化為使命型組織帶來新契機
前述的挑戰雖艱難,但近年來「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的風潮似乎能帶來一些轉機。隨著社會公益在全球永續框架中的發展,公益事業開始展現不同的面貌。許多使命型組織為了實現持續運營,不再僅依賴傳統的募款方式,而是透過提供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吸引企業進行採購。這種模式讓他們能以更具互利性的方式,與企業及個人建立連結,開闢了全新的合作可能性。
越來越多企業將社會公益的投入視為影響力投資的一部分,其核心動機在於通過社會責任的實踐,建立品牌的市場差異化,同時維持商業利益。例如:全球知名瑜伽品牌lululemon曾與台灣勵馨基金會合作,在所屬的怡馨家園開辦瑜伽課,並以外籍移工為服務對象,讓他們在台灣人生地不熟的內心焦慮能夠獲得舒緩。lululemon已經嘗試過這個途徑,假設今天有另一競爭品牌也想實踐社會責任,必然無法簡單模仿,需要另辟蹊徑,與其他組織或以不同形式展開合作。

圖片來源:截取自 lululemon Facebook
這種差異化策略不僅讓企業展現自我風格與核心價值,也為不同使命型組織創造了更多被看見的機會。
因此,多樣化且具獨特議題的使命型組織能與企業展開合作,其角色不再僅限於單純的受贈方,而是能提供多元化的資訊價值,甚至為企業在相關議題上提供專業建議。同時,企業則可藉由資金或生產工具的投入,協助這些組織實現轉型,或深化與社會的溝通渠道,進一步促進雙方的長期合作與共同成長。
永續發展趨勢使公益邁向社會價值互補
只是,公益組織的發展與健全問題如此複雜,這些新型態合作模式和影響力投資的趨勢,真的能完全解決資源不均的問題嗎?表面上看來,多樣化議題的使命型組織有了更多與企業合作的機會,似乎正在改善資源分配的不公平現象,但我也從實際情況觀察到更大的挑戰——如何將公益目標「具體化」,以及如何有效結合「商業價值」。
這裡不得不先說明影響力投資的內涵,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 GIIN)的定義,影響力投資是指「有意圖為社會及環境問題帶來正面且可衡量的影響力,同時創造具有利潤的投資行為」。換言之,將公益行動轉化為影響力投資的可行選項,核心在於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並能以商業標準進行衡量與驗證。
例如,2019 年 Doiiin 團隊和社團法人臺灣自閉症兒家庭關懷協會合作,透過庇護工廠的形式成立非愛不可星兒手作工坊,結合台東優質的稻米品質、香菇、釋迦等作物推出一系列的產品,讓自閉症孩子能夠藉由社工師規劃後的產品線,完成工作並賺取固定薪資。不僅幫助協會中的個案能夠自食其力,也能夠推廣在地農作達到地方創生的商業價值。
如今,實踐社會良善已成為商業領域不可忽視的必要性。這種趨勢為公益事業帶來全新契機,但也如本文觀察,揭示了資源分配不均與大者恆大的現實挑戰。對於使命型組織而言,如何運用自身的議題優勢,不僅為社會「創造價值」,還能有效突破資源壁壘,與商業價值形成互補,將是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臺灣自閉兒家庭關懷協會 Facebook
而企業則需要以更具創意與責任感的方式投入公益,不僅建立品牌差異,更主動成為資源再分配的推動者。最終,公益資源的分配不應僅由少數大型組織掌握,而是需要一個更加平衡、多元且可持續的支持體系。唯有使命型組織和企業攜手合作,打破現有的資源集中現象,才能真正實現公益價值的最大化,為解決社會問題帶來結構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