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喘口氣吧!人與物的人生中繼站——木匠的家公益二手店

「人休習,物修惜」是木匠的家一路走來不曾忘記的精神

許筱婷 社團法人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副總幹事,同時也是一位社工師,學商出身的她,在木匠的家已服務十多年,中間一度因意識到對於弱勢族群的認識不足,於是離開協會考取社工師,2017 年再度回鍋,目前除了是木匠的家的副總幹事,也身兼行銷小編、媒體公關、木工助理⋯⋯等多重斜槓身份。

「讓人可以好好停靠休養,而物可以因修復而被人珍惜,我們希望人跟物都可以在木匠的家找到一次重生的機會。」社團法人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副總幹事許筱婷溫暖地笑說著。走進木匠的家公益二手店,沒有一般對於二手商店較為雜亂昏暗的既定印象,衣服、生活用具、家電、家具都被好好地陳列在架上,層架上看不見一絲灰塵,是每一件物品衣物都是被珍視對待的證明,悉心收納著一段段微小而閃亮的故事。

「人休習,物修惜」是木匠的家一路走來不曾忘記的精神,於是公益二手店成立 20 年來,始終堅持聘用弱勢族群,每個月提供約 25 位弱勢朋友在此就業,除了經營二手衣物、家具等販售,更長期為周邊社區 65 歲以上的亞健康長者舉辦互動課程,甚至提供營養午餐讓長輩可以帶便當回家。每天早上 9 點半到晚上 9 點,木匠的家像是一處永遠為需要的人敞開的庇護所,歡迎人們的到來。

長者們來到這裡上課學習,使晚年的生命找到重心。

從社區咖啡館降生的二手店

然而,公益二手店的成立其實是一段意外插曲,許筱婷回憶最初來到木匠的家,位在一間地下室裡,整個空間塞滿了附近居民帶來的愛心二手物件。彼時正處九○年代末民風漸開,各種娛樂事業興起,光是中原大學周邊就有不下百間撞球間,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有個較為健康的去處,當時六位創辦人租了間小小地下室,開始了免費咖啡與語言交換的服務,漸漸地,不只是學生喜歡來打發課餘時間,也成了社區居民的聚集地,由於提供的皆是免費服務,不少居民在看到空間裡的家具家電損壞,便好心地拿家中好的物件來汰換,久而久之累積的心意愈來愈多,空間漸漸不堪負荷,於是團隊便決定開間公益二手店。

2004 年,公益二手店正式啟動,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各地民眾寄來的二手物品,生活用品、家電、大型傢俱都有,最大宗的便屬衣物,每一件二手商品都需要協會志工與弱勢員工親手分類、挑選與淘汰壞品,尤其是盛暑的日子裡,往往得耐著近 40 度高溫為二手衣進行篩選,但唯有經過一道道工序,才能將商品以完好嶄新的姿態上架,「因為我們深信重新賦予舊物新的生命,它就可以再次回到大家的日常生活當中。」許筱婷堅定地說。

頂樓堆滿民眾寄來的衣服,常常沒有經過分類,甚至會在裡頭翻出垃圾。工作者們往往在高溫溽暑下,被未經處理的衣物袋裡的跳蚤咬得滿身。

再生部門,實現社區永續精神

當世界還在爭論「永續」議題,木匠的家早已身體力行地走著,延續過去社區咖啡館的精神,木匠的家也會定期舉辦課程,教導民眾如何減塑、改造牛仔褲、修理椅子和電器等永續相關課程,於是在 2013 年催生出了「再生部門」,其中以丹寧衣著改造為主的「再生衣作部門」,邀請社區中具縫紉技術的媽媽們一同加入,將舊衣一一拆解,重新設計製作出符合時下風格的衣著,再上架到文創品網站或市集販售,期望能進一步改善社區裡弱勢家庭的經濟問題,讓家庭照顧者也能擁有一份收入。

工作站內將所有衣服物件與零件仔細分類,使淘汰的衣物再生。

另一部分則為「再生木作部門」,一年約可回收上千件二手家具,其中大約僅有三分之二是經由簡單擦拭整理或修復後可上架的商品,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完全無法使用的損壞家具,於是再生木作部門,變會將廢棄家具拆解成一塊塊木材,再依據每一塊木材形狀進行家具再設計,期許最大程度減少裁切浪費,剩下的少許邊材則可做積木教材,木屑也能送給社區長輩作為肥料,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永續循環。

從弱勢走向主流,啟動善的循環

木匠的家對於永續的創意與實踐甚至受到了日系跨國品牌「無印良品」的支持,不僅總經理梁益嘉曾帶領店長們拜訪二手店,親自傳授門市端的陳設技巧,十多年來二手店內使用的層架與衣架也都是品牌贈與的物件,另外,已有三間門市上架了木匠的家再生木作產品,「至今我都還記得當大家知道第一件商品在門市賣出去後,感動到快哭出來,是達成遙不可及夢想的激動。」目前在內湖美麗華、中壢SOGO百貨、臺中金典酒店門市都可以看到木匠的家的作品,而今年即將加入第四間門市。

從小小的地下室起家,到如今擁有上百坪佔地,同時有著二手家具、二手電器、二手衣物、生活用品、再生木作與再生衣作等分類嚴謹的部門,木匠的家從不設限自己,經常性地舉辦系列講座和活動,運用自身力量凝聚社區意識,像是成立「失智關懷據點」,照顧社區的失智家庭;舉辦活動日,讓收到特製消費券的弱勢家庭,可以來店直接挑選需要的商品;也曾在年前舉辦許願活動,蒐集弱勢家庭大人小孩的願望,再藉由募集物資,像聖誕老人一樣發送禮物,許筱婷說她還記得那天每一張滿足的笑臉,「我很慶幸那天沒有讓孩子們失望,就是這些微小的故事讓我離不開社區服務,甚至還去考了社工師,當我們能夠看見社區真正的需求,透過社群的力量散發出去,甚至還有企業夥伴願意幫忙分享和發動,這就是善的循環。」

點亮社區暗處的那盞燈

然而,現實層面仍舊相當艱辛,尤其 2017 年木匠的家決心不再申請政府補助,將資源留給更需要幫助的小團體,努力以自身營收維持營運,有過不少次發不出薪水的窘境,但員工們仍然堅定地留了下來,大家都想守護這一盞黑暗中的光。一位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青年,因為不可控制的固著性,在外求職處處碰壁,卻能在這裡獲得欣賞,訓練後的執行力更讓他成為了二手傢俱店的店長,現在則成為學校的警衛;還有一位重度憂鬱症患者,過去上班時間總會關在廁所裡,在協會的輔導和陪伴下,如今在附近開了一間音樂教室。

有人群恐懼的工作者以一己之長,在工作站內修復電器。

對於木匠的家來說,所謂「弱勢」,有時只是一時人生發生了一些狀況,在透過專業的陪伴與協助,培養職場倫理與專業能力後,便可以回到主流市場工作與生活,繼續走接下來的人生,「我們希望這間二手店會是一個中繼站。」隨時張開雙臂接住掉落的人,讓他們得以安全落地。加入木匠的家已十多年過去,許筱婷坦言從沒想過協會可以發展成現在的模樣,一路走來就像是在打怪解鎖,接下來,即將在二手店旁誕生的「relife再生手作形象概念店」,是另一個里程碑,將再生實作與自烘咖啡館結合,期望能讓更廣泛的世代看見社區服務的更多可能。

「因為我們始終深信,價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