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一方綠蔭,以人治療植物:專訪「臺大植物教學醫院」陳慧儀

台灣通過全球首部《植物診療師法》,儲備植物醫師陳慧儀細述她如何對抗樹木癌症褐根病,守護特教農場的珍貴榕樹。

台灣於 2024 年通過全球首部《植物診療師法》,為植物健康診療建立專業法規,推動植物醫療體系的發展。儲備植物醫師陳慧儀,如何透過專業診療,守護象山農場這片承載特殊教育意義的綠地。象山農場長年陪伴特教孩子學習與療癒,場內的「守護樹」更是精神象徵。然而,當鄰近樹木染上「樹木癌症」褐根病,這棵榕樹也岌岌可危。面對這種難以根治的病害,陳慧儀帶領植醫團隊採樣診斷,並以藥劑與木黴菌延緩病程,只為讓「守護樹」多留一點時間,繼續庇蔭孩子們。

今年 7 月 15 日,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植物診療師法》,漫漫十年終於迎來一縷曙光。「植物醫師法」於 2022 年底通過初審,卻因「醫師」二字而存有爭議,反覆溝通後改以「植物診療師」之名再次推動。最終臺灣在 2024 年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個制定植物診療師專法的國家。

植物診療師,是一項醫治植物與農作物的工作,現在普遍稱為「儲備植物醫師」。這項大眾尚未理解的職業,正默默守護著台灣的農產與自然生態。

一場樹木癌症,開啟農場與樹醫的相識

在台北四獸山下,一處似微型森林的農場,守護著特殊教育孩子們的學習。農場裡有一顆逾十年的榕樹,農場夥伴們替他取了一個浪漫的名字 ——守護樹。守護樹不只牽起了孩子們的手,也牽起了象山農場與儲備植物醫生陳慧儀的緣分。陳慧儀最常接觸的是民眾自家植栽諮詢、樹木健康檢查與風險評估的案件,其中一個便是象山農場。

就職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教學醫院, 陳慧儀主要的職責包含協助民眾了解自家植物的病因、提供解方等諮詢服務,也協助輔導農友精確用藥、提供病蟲害預警服務。當農民面對琳瑯滿目的藥品,常常難以抉擇如何應對自家作物病蟲害,便索性全部買回。這不僅造成成本提高,也造成土地傷害,甚至使作物上的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因此其職責便是協助農友精確用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降低作物農藥殘留風險,提高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品質。

從大學開始的植物診療之路,陳慧儀日復一日地耕耘,宛如她悉心照顧的一棵「守護樹」,繼續以堅毅繁盛的姿態,庇蔭著象山農場與孩子們。

象山農場

自始至今,象山農場努力保留自然原始風貌,陪伴無數特殊教育兒童們透過親近大地獲得療癒與技能培養,「守護樹」也成為園內的精神象徵、與特教課程常駐之處。然而在一場調查中,園區人員意外發現附近倒下的行道樹生病了,並染有透過根系接觸進行傳播的褐根病。路樹種植密集、根系交叉重疊,傷口造成的連續感染使鄰近的守護樹也難以倖免、葉片逐漸枯黃。為此,農場負責人找到了臺大推薦專門治療褐根病的儲備植醫團隊。

慧儀醫生手指向樹根的褐根病菌絲面。

既然是醫不好的病症,那就讓離別慢一點發生

褐根病又稱樹木癌症,是一種真菌類的病原菌,一般在根部感染是無法看見的,但當嚴重時將可看見黑褐色的菌絲面。儲備植醫們採集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組織培養,確認為褐根病。

儘管面臨不治之症,在定期往返象山農場約莫兩年的時間,陳慧儀細心守望這一方綠蔭。「如果那棵樹並非對當地民眾具有重大意義,會建議評估是否要移除,避免樹木傾倒影響公共安全,以及繼續感染病原菌。」然而因為這棵樹對農場來說格外重要,因此陳慧儀反覆回診觀察,透過藥劑與木黴菌來延緩病症。

「至少晚一些再離開吧!」陳慧儀眼裡閃過一絲溫柔。

守護樹

植物診療工作的實景:現況與未來挑戰

或許正是那樣的柔軟,使人能與植物共感。陳慧儀自大學以來便接觸植物診療工作,也一路見證《植物診療師法》法案的通過。對她來說,最大的改變在於合法性、工作基本門檻,以及大眾對這項職務的認識。

植物或種子若要出口至海外,作為出口國/商,需附上證明文件以確保該批植物或種子符合輸入國之檢疫規定。過去對於第三方認證的單位檢驗者並無相關的規定或品質把關,而是透過廠商自行找尋可獲得一定信賴度的機構以提高被認可的機率與作為品質的保證。

當《植物診療師法》通過,未來擁有資格者即可在臺灣法律上作為合法第三方。然而,最終仍需看對口國的官方單位是否認可,且相關檢測需要一定的資本與實驗室設備,對個人單位的植物診療師來說,仍將面臨的困難與考驗。

陳慧儀認為,於此同時《植物診療師法》也像是篩子,為同業訂立基本水平與參考依據:「就像是 QC(品質管理)吧!具體工作差異其實不大,但我認為《植物診療師法》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儲備植物醫生這個行業。」

儘管政府近幾年更加積極推動,但在沒有法律支持之前,大眾對於儲備植物醫師/植物診療師仍是說不清、甚至抱持懷疑態度。但陳慧儀相信,當陸續有人通過國家考試,民眾對「植物診療師」的認識會漸漸提高,對於臺灣農業與相關產業也更有保障。

「這項考試並非強制,但如果未來要持續走在植物診療這條路上,我會去考,不只是服務的機關會希望我有這張證照,也是自己有這些專業能力的一種證明。」《植物診療師法》將這樣的職位納入法律,也將診療農產與植物的專業得到認可,使人們更有意識地愛惜自然。

與農民之間:雙向的無私給予

做一份尚未普及於民間的工作,並不容易,每當疲憊之際,陳慧儀總會想起過往耐心問診、給予建議後,農民因植物獲得改善而展露的喜悅與回饋。

「我更像是跟他們學習經驗。大部分都是聽他們怎麼種、用什麼東西,或者得知一些與正統教學不同的偏方,好奇進而去查證與詢問其他農民,再把正確的資訊傳遞出去。」

每當農民與她分享一籃子的飽滿綠葉果實,她的內心也跟著豐收了。

守護樹

離去前,象山農場的負責人從屋樑上拿下一串巴蕉:「來吧!這裡種的,給你們帶回家。」

在象山農場的夥伴們的指引下,我們把手掌貼在守護樹的樹幹上。雨霧間隙,散落如碎星般柔軟的光,穿透翠綠枝葉。「樹木其實可以幫助人們調節能量的,所以你透過不同部位觸摸不同的樹,身體所感應的感受都不一樣。」一陣涼意穿過手心,守護樹環抱似的枝幹彷彿仍在毛毛細雨中輕輕地訴說著堅毅與溫暖,只要日復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