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足社會原本剝奪的——浪人食堂 × 福喜小客廳

2020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浪人食堂開始思考「如何將工作的本質」提煉成除了攤販以外的其他可能

浪人食堂於2018年進駐饒河街夜市,初衷是讓無家者學習攤販技能,重返職場。2020年疫情爆發後,轉型為無家者餐食及培力空間「福喜小客廳」。這裡不僅提供餐食,還重建無家者的自信與社會連結。透過穩定的用餐空間和對話,無家者逐步重拾生活價值。羽儀希望建立一個支持無家者、彌補過去缺失的社會空間。

2018年,松山長老教會釋出一個位於饒河街夜市的攤位,邀請浪人食堂進駐,起初以培力無家者從工作中學習到如何打點一個攤販的技能,讓無家者得以重返職場,逐步成為店長。浪人食堂的初心是:「這裡可以不是異化的幫別人工作,而是可以賺自己的收入,讓他們從無家的狀態中脫離出來」。

2020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浪人食堂開始思考「如何將工作的本質」提煉成除了攤販以外的其他可能。以無家者也許能夠幫助無家者的叩問,浪人食堂轉型成無家者餐食空間、工作培力的複合空間。初代的店長羽儀說,這個計畫一開始覺得,我們可以透過無家者幫助無家者,讓在這邊工作的人,對於自己的工作產生意義感。

來到福喜小客廳的無家者,許多是面對社會接連拒絕的人,一開始是原生家庭,曾遭受家暴、吸毒,迫使無家者經歷早年離開學校,以勞動力換取錢的生活。「其實很多人他們做一份工作 ,對他來說就是必須的養家活口的事,而不是一個自己能夠去選擇的一件事 。」

疫情期間,福喜小客廳成為浪人食堂2.0,從攤販的餐食工作培力,到一個空間的生命賦權,有了更多一些的無家者想像,「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滿足一些家庭的條件或是需要,那是不是就可以讓人產生修復的力量 。」福喜小客廳要做的,不只是生存基本的餐食,更是重新搭起無家者對於世界的連結。

先是溫飽,而後找到自身價值。

在固定的餐食空間裡,一次又一次復返的用餐時刻,無家者從街頭被排除的人,再度踏入空間時,能許久體察自己和外界的互動。取餐時自然的招呼、問候、談話,以往在偌大街頭裡無聲的狀態,開始有了些變化,有位患有精神疾病的會員,過去因精神狀態,已經很久沒有被接納、與人對話的時刻,「有一個有一點交流這件事情對他們來說,幫助非常的大。」

以語言開始,逐步建立連結,「 在這個地除了找工作、好好吃飯,還有更 深一層的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獨立生活。」對羽儀來說,她將重建無家者的「生活」視作社會「補足他們原本剝奪」的歸還。「我們預設了一個立場是,所有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人,如果你不夠完整,就要努力去讓自己完整,如果你不夠努力,那就是你的錯。」建立一個無關乎對錯的空間,羽儀說,如果他們根本不知道一個好的社會樣子,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去陪伴他們、彌補過去可能錯過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