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條解憂的產業鍊:台東地方創生團隊「洄洄山林」與解憂祭

來自台東太麻里的地方創生團隊「洄洄山林」,連續三年以「解憂祭」喚醒大眾對心理健康、遠端工作與文化創意的關注,希望參與民眾的身心壓力在忘憂草香中得以釋放。

洄洄山林地方設計團隊以創意與設計為核心,將心理健康與地方創生緊密結合,透過「解憂祭」等活動,引起廣泛關注。今年,團隊為宣傳解憂祭所發起的「假單計畫」,以心理測驗為起點,針對壓力指數超標者發出「假單」,邀請他們來台東進行紓壓與遠端工作體驗,吸引超過8000人參與。「解憂祭」以音樂節為主軸,打造具有沉浸式體驗的儀式感,從釋放煩惱到緩解壓力,讓參與者感受身心放鬆的氛圍。

作為一支年輕的地方創生團隊,洄洄山林積極與當地居民及政府單位合作,以金針山的「忘憂草」為靈感,發展解憂產業鏈,並透過活動推廣友善的心理健康文化。團隊不僅重視壓力釋放,還試圖破除求助羞恥感,讓參與者更自然地面對心理諮商需求。無論是吸引設計人才進駐台東、活化當地產業,還是持續透過創新活動提升心理健康意識,洄洄山林展現了對地方的熱愛與長期承諾,讓解憂成為一場身心重整的旅程,也為地方創生帶來全新視角。

左起:楊文廣、王芷涵、范雅婷為「洄洄山林地方設計」的三位創辦人

2024年8月底,洄洄山林地方設計團隊在社群平台上發布了一則名為「假單計畫」的心理測驗,短短幾天內,網頁因流量過載而癱瘓,這樣的迴響是楊文廣、范雅婷、王芷涵三位創辦人始料未及的。

「假單計畫」作為第三屆解憂祭的前導活動,目的是透過心理測驗讓大家先行檢視自身的壓力指數。若結果顯示為超標,系統將生成一份由台東縣政府核發的「假單」,並協助遞交至參與者的公司。「有點類似幫你跟老闆說:『你的員工最近壓力有點大,建議讓他來台東遠端工作一個月。』」

活動截至收件,一共超過8000人填答,成功寄出了700多張假單。「當初的想法是希望能找一群人來台東遠端工作,感覺應該會很好玩。我們跟很多在地店家合作,每個地方都擺一台打卡機,整個台東都可以是你的辦公室。」而後,團隊從提交的申請中抽出十名參與者,正式邀請他們來台東展開慢活體驗,期間的住宿、活動,甚至個人諮商,均由團隊全額負擔。

關注身心永續,打造解憂產業鏈

這並不是他們首次執行類似的企劃。作為一支年輕的地方創生團隊,三位創辦人皆是設計背景,專業互補且默契十足。

楊文廣是台東本地人,返鄉後在太麻里金針山上經營民宿多年,為了提振遊憩場域的亮點,他推動「設計師游牧計畫」邀請外地設計師進駐台東,共同為這座人口外移、產業沒落的小鎮尋求解方。范雅婷與王芷涵,正是游牧計畫頭兩屆的參與者,來自北部的她們因愛上台東的愜意與自在,最終決定留下來生活。

這幾年,團隊以設計為核心,持續與縣內居民協作,探索如何將創意與地方需求結合。與此同時,他們也發現素有「日昇之鄉」美名的太麻里,正逐漸失去千禧年曙光所帶來的地域品牌光環;於是,幾人轉而以金針花的別名「忘憂草」為靈感,發展出「解憂」產業鏈的概念,期待能將本地鬆弛的氛圍帶給更多人。

隨著努力初見成效,無論是游牧計畫成功替台東引進設計專才、活絡村落之間的連結,還是楊文廣多次利用民宿前的廣場舉辦山海音樂節,都讓地方公所和縣政府開始注意到這支新生團隊的潛力。「山海音樂節是我們自己辦的,當時的方案包吃包住還可以看表演,順利賣了80幾張票。雖然只辦了兩屆就因疫情中斷,但受邀到場的長官都覺得效果很好,希望有機會能擴大規模。」

這也成了日後「解憂祭」開辦的契機——乘著後疫情時代的浪潮,仰賴網路建立的社群聯繫,以及日常時有變動的不穩定感,都讓人們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進而更加關注身心健康的永續性。

破除對「求助」的羞恥感

除了免費名額,「假單計畫」還吸引了超過50位自費參與者前往台東。

團隊安排了一連串的紓壓活動,從靜態的香氛調製,到練習拿捏與人互動的「打得跟真的一樣」工作坊,甚至帶隊挑戰栗松溫泉的溯溪行程。對於平日久坐的上班族來說,這樣的活動可不容易,「結束時,好幾個人的臉色都很難看,」回憶當時的場景,幾人不禁笑了出來:「他們一邊喊累說『為什麼要來?』,又忍不住說真的很好玩。」

整整一個月的療癒洗禮,搭配諮商資源的陪伴,多數參與者的身心狀況都比剛到時放鬆不少。「第二屆解憂祭時,我們就曾邀請諮商師合作,當時辦在華源國小,現場設了三組帳篷,參與者預約後就可以進去和諮商師聊聊。」

晤談結束後,有些人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也有人意識到,原來自己需要尋求進一步的協助。

團隊指出,「在台灣,其實不少人都有心理困擾,但真正願意就醫、正視問題的人卻不到1%。」對許多人而言,承認與求助往往是困難、是羞恥的。因此,他們希望藉由比較輕鬆的口吻——你不一定是生病,可能只是有點累——讓參與者在投入活動的過程,能試著以和緩的姿態面對自我,「某種程度上,這樣的設計也是讓他們在進到真正的諮商階段前,能保有更多的緩衝。」

一場把煩惱與疲憊拋下的儀式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台灣衛福部更將整個10月訂為心理健康月,藉此提高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洄洄團隊與台東縣政府與衛生局合作,將解憂祭展延成為期一個月的系列活動,而象徵活動尾聲與高潮的音樂節,無疑是每屆的重頭戲。

「每年的入場方式都不太一樣,我們會說那是一種儀式。」

第一屆的主題為「煩惱」,團隊邀請參與者帶著他們的憂慮來到金針山。人人手持火把,行過森林小徑,最後在石頭上寫下煩惱,並將其投入忘憂谷。第二屆則聚焦當代人普遍的「失眠」困擾,將入場前一段連結涵洞的小路,布置成一條沉浸式的下班路——走進隧道時,車輛呼嘯的背景音彷彿置身喧囂街頭;隨後,行經買晚餐的路邊攤,以及耍廢滑手機的冷白光,終於看見象徵著終點所在的充氣床墊,「我們在涵洞下鋪了床墊,模擬一天結束後上床睡覺的場景,踏上軟墊既是準備入睡,同時也進到了我們的活動會場。」

眼下的音樂節市場已趨於飽和,團隊自知若比拼卡司陣容,解憂祭毫無優勢可言。於是,他們選擇在樂團表演與市集擺攤之外,融入擅長的議題觀察,將心理衛生推至前台,強調這是一項不分族群與年齡的人權,從而逐步推廣更安全、友善的求助文化。

活動與縣內衛生局合作,針對成癮、數位暴力等議題進行宣導。

重要的是,自己真正喜歡

今年來到第三屆的解憂祭「下班音樂節」,固然延續了前兩屆近千人參與的熱度,卻因颱風攪局被迫延期,訂單退到僅剩一成,即便如此,團隊依然用心接待仍願意前來解憂的人們。他們以「壓力」為主題,於入口處設置了數台上班族熟悉的打卡機,迎接社畜們的來到;參與者只需將稍早領取的考勤表插入,便完成了一場象徵性的「下班」宣告。

隨後,映入眼簾的是五間以台東代表性產物所發想的「壓力小屋」——面對父母情勒渴望遠走高飛?「想飛熱氣球」小屋豎起一道門板,讓人盡情上演甩門戲碼;每個月都在月光吃土?「軟爛釋迦」小屋懸掛了各種荒謬的求生標語:「餓的時候多喝一點水,邊含著邊咬舌頭,想像自己在吃火鍋」、「牛奶沒有保存期限,沒有變味都是新鮮」⋯⋯;又或者,身在人群中總是格格不入?「社恐山羌」小屋提供牛皮紙袋套頭,讓你隱匿身分,無人知曉。

每間小屋都幽默地詮釋了不同面向的壓力,當繁重的日常轉化為輕鬆的調侃,生活的困局哪怕暫且無解,也都因為「被看見」而有了長舒一口氣的餘地。

「未來,希望能在南迴的四個鄉鎮各自選定一塊地,讓音樂節輪流在這些地方辦,」這回選址落到更偏遠的達仁鄉土坂部落,儘管風險與變數增加,但他們坦言這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頻繁更換場地可能會導致活動的知名度很難累積,但我們還是希望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地方。」

解憂,不是一場隨意叫人買單的噱頭,也不是挪出一片空地,把人找來湊數便可了事。涉過草皮與碎石,尋找一處滿意的位置,在一片看似荒蕪而理所當然的景色中,洄洄山林地方設計的眼光獨到,這條地方創生之路,始終走得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