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築起的人生第二個家

「不孤單、不卑微的善終」對他們來說有多重要。

方舟啟智教養院面臨資金短缺和住所不穩的挑戰,讓院長廖心慈深感擔憂。她夢想為院生們建造一個穩定的家園,不僅提供安全的居所,還計劃通過農場讓孩子們自給自足。然而,缺乏資金使這一夢想遙不可及。廖心慈呼籲社會支持,為這些孩子們創造一個有愛、有尊嚴的生活環境,希望能給他們一個永遠的避風港。

插畫家手繪Q版方舟啟智教養院全家福

「我可不可以現在給他喝農藥,他就一了百了,我不會怪你。」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趕快走,是一個解脫。」

這慘忍、令人心痛的言語,確實是一部分身心障礙者家屬的心聲。

「院長,還有下次出遊的機會嗎?他已經開始期待下次。」
「在你們機構,是他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候。」

當然也有樂於陪伴孩子成長的爸媽,只是每當身心障礙者家長講出「放棄」的言語,就像在方舟啟智教養院長廖心慈心上插了一刀:「他憑什麼因為沒錢放棄這孩子生命,你有問過他本人嗎?」這也意味者「貧與富」成了家長考量救孩子的重點之一。

「這就像把生命的價值交付在金錢手上,我沒有錢就得等死!如果能透過永續經營解決貧窮,是不是可以給他們一個尊重的未來?不是靠別人安排人生,而是自己當生命的總舵手。」

蓋一座希望農場、屬於自己的老憨家園,成了方舟啟智教養院的救命稻草。未來只要農場成功營運,不僅能讓孩子有穩定收入,也可以幫老憨兒存一筆救命基金。

善終是家的責任

打造老憨家園這個夢,院長廖心慈做了 10 年。

幸福的人生終點,起碼有家人陪伴!但有些老憨兒卻因父母不在,最後只有一具棺材、一對金童玉女、三碗白飯,陪他們走完最後一程。這一幕,廖心慈忘不了:「三個月前,他轉去長照中心還胖嘟嘟的,怎麼突然瘦這麼多,裡面真的沒有裝錯人嗎?」

這讓方舟意識到「不孤單、不卑微的善終」對他們來說有多重要。

一名從台北轉介來的院生,人生最後階段,大腸癌纏身,肚子全是腫瘤,醫生判定活不過三個月。方舟帶著他一步步完成心中願望,哪怕是到夜市吃牛排,只能吃兩口,都沒關係。

第 23 天,醫生宣告無法再治療,詢問最後想要回到哪裡?有家人嗎?廖心慈哽咽:「他沒有家人、沒有家可以回,但他用盡氣力的用閩南語說回方舟,這時我才體會到,原來這裡對他們來說,就是家。」

沒有血緣關係,只有每天的朝夕相處,方舟和憨兒們的關係,早已比親人還要親。「他的家人不愛他,那換我們來愛。」成了每個工作人員心中最重要的服務宗旨。

「愛」創造希望的未來

「我們不能彌補他失去的,但我們可以創造溫暖跟愛,透過傾聽聲音、尊重孩子們想做的事情,給他們自主的機會,從旁協助創造更多充滿希望的未來。」

廖心慈開始嘗試幫憨兒圓夢,即使 80 個孩子,有 80 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但能做到的、盡力滿足。特別是生日願望:「與家人吃一頓飯」,看似簡單的心願,執行起來卻特別困難。

「這位爸爸年輕時,經常對孩子、妻子施暴,中風後,成了多重障礙者,即使事情已過了十幾年,但那種痛,讓家人到現在都不願意坐下來一起吃飯。就算到來探望,也不會走進機構、口罩也不脫,最後是我們年輕的志工陪他過完七十歲的生日。」

每人家庭背景不同,曾經的傷痛,即便癒合了,可能都不願再去觸碰!從旁想促成吃飯機會,真的比登天還難,說起這段故事,廖心慈很無奈。

不過,也有家屬很願意陪伴!不論是到拱天宮白沙屯參拜、到果園摘柚子,又或是去湖口老街捏陶、X-park 參觀、拍婚紗照、穿學士服、到電影院看電影,各種活動盡可能跟在一旁。

「就算辛苦,每次都要很努力找資源,但透過這樣的生活刺激,他們能夠慢慢進步,終有一天可以不成為別人的負擔。」方舟現在一直致力推動的目標。

一起去拍學士照、婚紗照圓夢/方舟啟智教養院提供

尊重,創造不一樣的生命體

方舟,沒有濃厚消毒水味,教室有可愛的塗鴉,湛藍天空藍、充滿愛的粉色,讓整個機構流溢生氣。時不時還會傳來歡樂聲,因為有些班級正在進行音樂治療課程,有的正在看電影放鬆,偶爾還會有⋯⋯

「你聽!這就是癲癇發作的聲音,有時很興奮會這樣,但這個叫完,沒聲音,就表示老師已經處理安撫好了。」

像這樣情緒豐富的孩子,是不少機構拒絕往來戶,但方舟卻不曾拒絕!即使他們曾因老師沒搞清楚他的需求而動手捶打,或是不知道買麥當勞要排隊直接搶人家飲料,遭民眾反打巴掌,但院長廖心慈從沒想過把他們轉介到其他單位,面對這些「不懂表達」,以更多耐心相待。

方舟開始改變課程教材,把教室變成麥當勞,讓孩子學習排隊付錢、不跳過收銀台搶炸雞、飲料。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好幾年的努力,進行行為治療,現在外出不再搶食物,反而多了更多禮貌。

和志工一起到便利商店買東西/方舟啟智教養院提供

獲得的外界反饋:「你們孩子的眼神、氣場真的跟別家的不一樣,不會呆呆傻傻的坐在那裡,不知道要什麼。」廖心慈說,或許這就是不一樣的生命體吧!他有在營造他的生命,而不是我們刻意安排什麼活動,他就做什麼。

在方舟,每個人都擁有發洩自己情緒的權利,今天心情不好,不想跟著班級上課,沒關係,你可以坐在一旁看。如果生理需求處於黃燈或紅燈,只要拿出秘密小卡,老師就會安排時間、獨立空間。就連教室裡的個人置物櫃,都開放給憨兒自己佈置,要藏零食、咖啡都可以。

「自己的家想怎麼布置,你我都不一樣,我們只是管理者,每天住在這裡的不是我,營造孩子喜歡的生活面很重要,因為這裡就是他這輩子住的第二個家。」

然而,這個家,隨時都有可能不見⋯⋯

想要一個永遠的避風港

1989 年創立的方舟,35 年內,已經歷 5 次的搬家——只因為鄰里對身心障礙者不了解,產生的歧視、排斥而被迫搬遷。即便現在機構的房子,是廖心慈的媽媽、創辦人謝春蘭傾家蕩產花錢蓋的,但地是租的,依舊讓方舟的工作人員天天提心吊膽。怕哪天地主突然說不租了,該怎麼辦?

「機構沒了,我們能找到工作,可是這八十個孩子呢?有些沒父沒母,有些是被遺棄的。雖然能轉介到其他單位,但這麼做,不僅是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也讓他們再度被心中認定的家,拋棄了。」

這十年來,廖心慈沒有一天不努力募款,但依舊杯水車薪。

能做的,就是帶著憨兒敦親睦鄰、掃街、關懷獨居老人!透過當地里長幫忙,讓大家了解身心障礙者是單純的,不會亂打人、亂發脾氣。同時也跟關懷高風險兒少、更生人單位合作,一起做餅乾,讓彼此交流學習,降低「被請」搬家的可能性。

為早日圓夢,廖心慈想在機構旁建農場,來栽種水果、香草等,最後加工做成果乾、麵包,讓孩子們跟附近的失親媽媽、中輟生有工作做,相互協助!即便未來賺的錢可能不多,但至少有穩定的工作,大家一起解決貧窮。

「我們都已經五六十歲了,還有多少年可以建家園?現在努力做好,育苗成功、做出固定水果產值,讓孩子去澆花、除草、採收,找到成功模式就能成為方舟永續經營的模式。」

廖心慈用了一輩子的青春,從讀高中、大學到最後就業,全心全意付出,守護這個家園,要把媽媽的愛,延續下去。

現在已經找好農場地點,老憨兒終身家園的地也買好了,希望能透過募資平台,協助地上建物的興建。但距離目標還有很長一對路要走,廖心慈誓言,一定要給老憨兒們,有一輩子放心及安心的家。

To-Do List

身心障礙者只是比較不會表達,但內心有最純真的愛!養育身心障礙者確實需要花費很多心力,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有些父母親會選擇向孩子道別,但也有人選擇生下來,因為他們也是生命的禮物。選擇權在每個人,生下來,生活不會那麼輕鬆,需要陪伴度過早療期、要給多一點的支持和陪伴;如果挺不住,好好的道別與感恩。「選擇沒有對與錯」,只要沒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