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生命現場,照亮暗處微光

Doiiin 以實際行動連結宜雄建設、東海美術系及木匠的家關懷協會。讓看似獨立的資源,在永續概念下匯聚,實現教育和地方永續。

「行動是改變的起點」,在Doiiin我們真正走進每個現場,去記錄、去連結,讓那些隱藏在暗處的微光也能被看見。這次,我們以實際行動連結了宜雄建設、東海大學美術系以及木匠的家關懷協會。讓看似獨立的資源,在永續的概念下匯聚,並創造出無限可能。

高樓大廈一幢幢矗立,城市繁榮與現代化的背後,卻隱藏著龐大的建築廢棄材料問題。

無論是建造還是拆除工程,每棟建築所產生的大量廢棄物,包括鋼筋、水泥、磚瓦與木材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廢料若未被妥善處理,不僅會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還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

根據「2025淨零排放」目標,未來所有新建築都必須達到「近零碳建築」的標準,也就是說必須通過綠建築標章認證。而在此過程中,「廢棄物減量」與「二氧化碳減排」成為不可忽視的關鍵指標。

如果可以,我們還能再多做些什麼?

逐一走訪每個建案案場時,隨處可見的水泥、帆布、水管等等擱置在一旁。在桃園宜雄建設,每年在營造過程中都會產生像這樣一批的建築廢料,除了將剩餘的水泥做成水泥磚來砌牆外,剩餘的短鋼筋則會拿來做牆面植筋,減少工地廢料的產生。

「我們更希望能成為永續議題的共創者」——宜雄建設董事長賴森源。

董事長賴森源提到,建設業長期以來被視為城市發展的推動者,但跟隨時代腳步,ESG儼然成為經營核心議題,原先只能棄置的鋼筋、水泥,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這些營建廢棄物被重新賦予新的價值。

在循環經濟的理念下, Doiiin 著手計劃以「匠心再生共創計畫」為主軸,將廢料經過專業加工,透過與地方團體及學術單位合作,正也是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起點。

不只是蓋房子,我們也在建構一個與人、環境、社會共榮共生的未來。

9月28日這天,Doiiin 媒合宜雄建設與東海大學美術系首次會面,希望透過跨界合作,有效地將建築案場中所產生的廢棄建材再行利用,在三方一系列討論中共同發現,廢棄建材的可發展性,是藝術創作的絕佳材料。

隨後,賴森源董事長也親自帶領老師們參觀三個案場尋找「可用之材」。由此,開啟了這趟教學合作計畫,老師引導學生們思考,如何讓這些曾被丟棄的材料,以不同媒材與表現形式,轉換成別具個性和造形的作品。

在「複合媒體概述與創作」中,廖敏君老師運用水管中的紋路與材質,指導學生挖掘廢棄建材延伸的可能性;段存真老師「複合媒體」課程,則引導學生突破媒材限制,讓建築案場的廢棄材料作為學生提案的發想,結合對材料再生與環境永續的關注,在校園創作四件裝置藝術作品,藉由多樣的燈具照明方式,讓作品在夜間表現出具有豐富層次的燈光效果。

另外,徐嘒壎老師透過「當代影像創作」課程,以影像投影在建案藍白帆布上,打造不同的觀影感受;邱建銘老師則在「西畫媒材運用」與「素描」課程中,透過媒材運用與素描過程中的反覆嘗試,訓練學生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鼓勵嘗試跨媒材的表現方式,讓學生透過素描基礎,將西畫技法表現在廢棄木頭上。

「這次參與匠心再生共創計畫,是希望透過資源的整合與跨界合作,為教育注入更多資源,同時也實現宜雄建設永續共好的理念。」宜雄建設總經理賴靈焜認為,建築的初衷是希望建築廢料更多元的價值,讓資源可以在不同的場域中找到新生命,而這一次將「環境永續」的理念融入教育,讓學生們在實作中體會永續的重要性。

資源的共享可以串起彼此,甚至改變某些人的生命軌跡

在循環經濟的理念下,廢棄的木材可以被再製成家居裝飾或藝術品;而帆布、水管則可以變成行動裝置藝術。但除了這些,我們還能多做點什麼?

從靈感激發、設計構思到創作過程,宜雄建設藉由 Doiiin ,串聯東海大學美術系與非營利組織桃園木匠的家關懷協會,進行一系列產學合作陪跑活動,推動「藝術共創工作坊」壓印課程,讓藝術實現社會賦能,同時達到在地資源共享。

在東海美術系廖敏君助理教授規劃下,與系所內的學生一同帶領25位木匠的家學員們,體驗透過壓克力顏料的層層堆疊與轉印,讓學員們成功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壓印作品;在這次「匠心再生共創計畫」,正是希望透過資源的整合與跨界合作,為教育與公益注入更多創新的能量,同時也實現宜雄建設永續共好的理念。

彼時從零到現在,無論是一件裝置藝術品,還是一張簡單的壓印作品,都訴說著這場合作的意義。

企業的成功不僅來自於業務表現,更來自於能否回饋社會、實現長遠影響力。此次合作中,宜雄建設提供了資源,東海美術系創造了價值,木匠的家延續了影響,而 Doiiin 則讓這一切被更多人所知。

Doiiin 作為永續媒體,未來將繼續肩負橋樑角色,串聯更多領域,讓資源與行動真正實踐發揮價值。這場「匠心再生共創計畫」,不僅展示了藝術與社會結合的無限可能,更啟發大家思考,如何透過資源共享與創意合作,共同邁向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