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的結論是:2023年全球減碳無成2024年聯合國公告《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中指出:2023年全球減碳成效不彰。減碳成效與目標差距越來越大,其中建築業的碳排放量一直以來居於高位,因此各國紛紛祭出建築業的減碳策略。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日益嚴峻,建築業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產業。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全球建築與建造聯盟(GlobalABC)共同出版的《2023年全球建築與建造狀況報告》(Global Status Report for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中指出,建築業佔全球碳排高達37%,同時消耗約37%的能源需求。

資料來源:《建築研究簡訊第122期》
然而從2015年《巴黎協定》簽訂以降,各國雖然透過「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的機制來檢視減排成績,但按照現有的成果與數據來看,目前全球升溫已來到1.07度C,距離《巴黎協定》的升溫1.5度C內的目標值幾乎所剩無幾,這意味目前碳排措施成效不彰。2022年的NDC結果也指出:「目前的減碳狀況與理想路徑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而這個差距高達40個減碳指數點」這意味著,全球建築存量的減碳進展不足,甚至是2022年的指數水平與2015年基本上是持平的狀態。
為什麼建築業會帶來這麼大的碳排放?
對於建築業為何成為碳排放重點領域,許多人可能會疑惑:「建築業的增長似乎並不如同數據上那麼迅速,為什麼碳排放卻如此高?」事實上,建築業的碳排放來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建築使用過程中的碳排以及建築施工與材料生產的碳排。

照片來源:Doiiin
建築使用中的碳排放
建築內部的活動(如空調、照明、電力消耗)構成了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大的能源需求來源。無論是商業辦公樓還是住宅建築,這些運營中的碳排放持續增長,成為建築業碳足跡的主要貢獻者。
建築施工與材料生產的碳排放
建築材料的生產(如鋼筋混凝土)、運輸和施工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碳排放,這部分排放往往容易被忽略。從材料加工到施工完成,這些環節累積起來對環境的影響十分可觀。
因此,建築業的碳排放涵蓋了人類大部分的活動場景,成為全球減碳目標中的「重中之重」。
從「節能」、「儲能」到「創能」
為了要強化建築降低碳排,各個國家紛紛提出因應對策,例如歐盟在2024年3月通過通過《建築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EPBD)修正案,要求歐盟各國在2030年,所有新建的建築要達到零碳排,而公有建築更需要在2028年就達標,同時預計在2040年逐步淘汰建築內的燃料鍋爐。
而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則是在2022年提出「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預計將台灣全數新建建築及境內85%既存建築完成淨零碳排。

圖表來源:中華民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國家的策略跟管制從兩大面向出發:
第一部分為提升既存建築的結構韌性、降低修繕、強化節能效率或是安裝儲能或再生能源設備等。
主要原因為年久的既存建築在營造工法上通常缺乏因應極端氣候的能力,加上在設計上也缺乏碳排觀念,因此強化結構韌性包括藉由修繕設計讓既存建築能夠從結構、導入綠建築設計概念降低耗能;另外則是整合再生能源硬體,例如:太陽能、風能設施,讓既存建築能夠提升能源自主率來降低碳排放。
第二部分則是針對新營造之建物,通常政府會從源頭設計開始管理,在設計階段就鼓勵採以綠建築標準規劃,包括以更大面積的玻璃帷幕設計以降低人工照明;加強空氣流通以降低空調使用;用地面積植栽比例提升等措施;施作上則透過追蹤原物料的碳足跡、使用綠建材等方式降低耗能,藉此來達到建築碳中和的目的。
台灣建築永續新頁
隨著政策方向的明朗化,台灣在建築業永續發展上已邁出重要一步。例如:2024年7月將啟動低碳建築評估標示制度,成為亞洲率先採用該制度的國家。這套評估體系規範了建築從材料供應到廢棄物處理的整個過程,旨在引導營建業者跟進,提升認證申請率,並刺激低碳建築的發展。

建築業作為文明縮影,承載著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的期望。從《巴黎協定》到COP29,儘管目前的成果仍不理想,但建築業的減碳革新已是箭在弦上。透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我們仍有機會力挽狂瀾,為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開創一條更綠色、更永續的未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