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新價值:生態足跡到社會教育的轉型

建築業一直是淨零碳排最受矚目的產業之一,但除了在建築物本身的改善及建材的優化,還有其他的實踐作為嗎?

建築業近幾年越來越強調淨零碳排的概念,不光是在新建物本身力求低碳排,各國政府也紛紛祭出老舊房子的改建或是節能方案。不過除了這些之外建築業還能夠做什麼樣的努力來達到環境或是社會的永續發展?答案是將建築本身的功能延伸,透過社區合作、地方創生等概念,讓建築變成地區的教室,在宣揚淨零碳排的同時也能夠實踐更多社會參與,創造多贏的局面。

從建築業及營造業的永續框架來看,各國政府的首要從政策層面來看,是透過法規、補助與技術標準,驅動建築業朝向低碳轉型,例如歐盟推動近零能耗建築(nZEB)標準、美國強化LEED 綠建築認證、以及亞洲各國逐步導入碳定價與建築碳排評估機制。

台灣以「近零能源建築」作為施行方向,並朝向淨零耗能建築邁進。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

然而除了這些「強制性」的作為外,作為人類超過一半的活動都發生在建築之中,建築及營造業還能夠發揮什麼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們發現近年「社會參與與教育」也逐漸成為建築業實踐永續發展的一項核心策略。

建築業的永續變革

在建築業落地策略上,各國建築業者已不再僅將永續發展視為「環保標章」的認證,而是積極尋求能夠真正落地的經營模式。例如,歐洲地區的大型開發商將「循環經濟」概念融入建築設計,回收並再利用拆除建材,以減少新建築對環境的衝擊。其中,荷蘭的 Circl 建築是一個典型案例,該建築由 ABN AMRO 銀行主導,以 100% 可回收材料建造,實現完整的建築生命週期管理。另一方面,英國的Net Zero Carbon Buildings倡議則要求所有新建築在 2030 年前達到淨零碳排,並透過「設計—施工—營運」全階段的低碳策略落實目標。

荷蘭的 Circl 建築由ABN AMRO 銀行主導,以 100% 可回收材料建造,實現完整的建築生命週期管理。
圖片來源:ABN AMRO

在亞洲,日本的建築公司則著重於「智慧建築」,透過 AI 和 IoT 技術提升建築能源效率,降低長期碳足跡。例如,東京的高層智慧辦公大樓 W350,由住友林業(Sumitomo Forestry)開發,規劃以 90% 木材建造,並搭載 IoT 能源管理系統,使其成為全球最高的木造摩天大樓,不僅減少碳排,還帶動了木造建築技術的創新。此外,韓國政府推出「綠色重建計畫」,要求所有老舊建築必須進行能源升級改造,以提高建築能效並減少碳排放,這一政策促使許多企業投資於低碳建築技術。

然而,這些策略雖然有效減少環境衝擊,卻仍未觸及建築業在社會永續層面的角色。因此,一些國際企業開始將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框架納入發展策略,特別是在「社會參與」方面。例如,法國建築公司 Bouygues 透過「城市共創計畫(Co-Creation Cities Program)」,與當地社區居民及學校合作,將城市更新項目與地方需求結合,使建築不僅服務於住戶,也能提升城市宜居性。此外,美國的 Turner Construction 則推動「建築技術培訓計畫」,與當地職業學校合作,為低收入家庭的年輕人提供免費的建築技術培訓,幫助他們獲得就業機會,讓建築業不只是物理空間的創造者,更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者。

法國建築公司 Bouygues 透過「城市共創計畫(Co-Creation Cities Program)」,與當地社區居民及學校合作,將城市更新項目與地方需求結合,使建築不僅服務於住戶,也能提升城市宜居性。
照片來源:Bouygues Construction

從「耗能」邁向教育「賦能」

全球建築業的低碳轉型與社會參與已成為發展趨勢,但仍有一個關鍵議題未被充分重視——淨零碳排的教育推廣。根據《碳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目前全球減碳行動與 1.5°C 目標之間仍存在顯著落差,而建築業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應承擔更積極的教育角色。企業不僅應該在施工過程中落實低碳策略,還應透過社會參與,將「淨零碳排」的概念帶入學校、社區與產業鏈,培養更多關注氣候變遷與綠色建築的人才。

例如,丹麥的Copenhagen Energy House 不僅是一座淨零建築,更被規劃為開放式的教育基地,向民眾展示如何透過建築設計降低碳排。此外,加拿大的 Evergreen Brick Works 不僅是綠色建築示範點,更透過一系列公眾導覽與教育活動,提升社會大眾對於低碳建築的認識。這些案例顯示,建築業的影響力不應止於技術創新與環保策略,而應進一步透過教育推廣,使社會大眾能夠理解並參與到建築業的減碳行動之中。

丹麥的Copenhagen Energy House 不僅是一座淨零建築,更被規劃為開放式的教育基地,向民眾展示如何透過建築設計降低碳排。
圖片來源:Rasmus Hjortshoj

因此,建築業的永續發展不僅是技術的變革,更應成為知識與意識的提升過程,讓「淨零碳排」成為所有人共同的目標。透過社會參與,建築業將不僅是一個高碳排產業的轉型典範,更能成為推動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力量。

台灣建築業在永續經營與社會參與的發展上,仍處於摸索階段。相較於歐美日等國家已經建立完善的ESG架構,並將社會影響力納入企業評估指標,台灣目前仍以法規導向與市場驅動為主,建商對於如何在環境永續與社會責任間取得平衡,仍在尋找適合的發展模式。雖然政府已透過《都市更新條例》與《危老重建條例》推動社區改造,也透過綠建築標章與智慧建築評級制度提升建築業的環境貢獻,但在社會參與方面,許多企業仍處於試驗性質,缺乏完整的政策指引與績效衡量標準。

然而,一些領先的建設公司已開始探索如何將社會參與納入企業經營策略。例如,部分建商開始參與地方創生計畫,與地方文化工作者合作,保留傳統建築元素,讓新建案能夠與在地文化共生。此外,針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許多企業也透過提供可負擔住宅或建設社會住宅來回應社會需求,進一步實現建築業的社會價值。例如,遠雄建設透過「遠雄安心宅」計畫,針對青年與弱勢族群提供可負擔住宅,以解決居住正義問題;國泰建設則導入都市農場與綠色景觀設計,強調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共生,並與當地居民共同規劃開放空間,使建築不僅是居住場域,也成為社區共創的一部分。

建築廢棄物為生態及藝術教育提供養分

另一個重要的落地策略則是「建築廢棄物再利用」,這不僅符合循環經濟的趨勢,更能創造社會影響力。例如,宜雄建設與 Doiiin 以及東海美術系的合作,透過回收建築廢料轉化為藝術品,並進一步推動工藝傳承與品牌重塑,讓廢棄材料成為文化價值的一部分,重新賦予建材生命。

台灣宜雄建築與東海美術合作將建築廢棄料重新變成藝術創作
圖片來源:Doiiin
台灣宜雄建築與東海美術合作將建築廢棄料重新變成藝術創作
圖片來源:Doiiin

此外,台灣土地開發公司也在「台中水湳經貿園區」計畫中,推動「資源循環建築」,將舊建築拆除後的鋼筋、水泥與木材進行分類再利用,並與在地藝術團體合作,將部分建材轉化為社區裝置藝術,讓拆除不再只是破壞,而是地方文化再生的契機。雖然這些案例顯示台灣建築業已開始朝向環境永續與社會共好發展,並納入企業長期營運計畫。

隨著政府對淨零碳排與循環經濟政策的推動,台灣建築業需要更積極地將社會參與納入核心發展策略,讓建築不僅是空間的創造,更是促進社會價值與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讓建築本身成為教育的一環

建築業的永續發展不應僅停留在環保技術的革新與碳排減量,更應深化至「社會參與」,讓建築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推手。在全球發展趨勢下,建築業者已經開始結合循環經濟、社區共創與教育培訓,使建築不只是物理空間的構築,而是引導社會進步與促進社會公平的平台。台灣雖仍處於摸索階段,但透過地方創生、弱勢關懷與建築資源再利用等實踐,建築業者正重新定義自身的角色,從傳統營造業轉型為社會影響力的實踐者。

然而,建築業的影響力遠不止於此。除了實踐淨零碳排的目標,建築應該是地方對話與教育的平台,透過與社區、學校及文化機構的合作,傳遞永續意識、促進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理解建築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生態。此外,建築企業擁有龐大的資源與影響力,應該更積極發揮其角色,促進在地經濟發展、提升生活品質,並在建築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都融入永續價值,如此才能讓「永續發展」不只是企業責任,更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策略。

未來,唯有將環境永續與社會參與並行發展,將建築視為教育與共創的場域,並善用建築業的資源與專業,才能真正落實永續經營的理念,使建築不僅為人們提供居住空間,更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環境共榮的力量。

謝翔宇

現為在想創意有限公司、Doiiin 永續媒體執行長,長期耕耘使命組織,協助公益團體實踐群眾溝通,並協助轉型創造商業運轉的服務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