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環境永續的防疫策略:不恐慌,用生態視角看病毒

後疫情時代,面對病毒挑戰,我們需反思防疫習慣與資源分配,並以永續發展視角理解人與病原體的共存關係。

SARS、H1N1、新冠肺炎、流感、麻疹⋯⋯近三十年來,全球共同經歷了幾次大疫,區域性的傳染病也層出不窮。近期,台灣一位名人因流感引發肺炎,不幸離世,引發了台灣人的流感疫苗施打潮,集體恐慌的情緒蔓延。明明才經歷過新冠疫情的我們,究竟從疫情中學到了什麼?才過了一段時間,對病毒的不解與害怕,似乎又漸漸取代了對疫情期間建立的防疫信心與正確態度。

在這後疫情時代,Doiiin 特別邀請到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學博士、曾出版《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的林大利,以生態學、自然保育角度出發,與我們分享永續防疫策略。我們應該如何揮別恐慌、冷靜面對傳染病?原來人類不斷開發、向原野地靠攏,會導致更多病毒傳播?又人類要如何與生態環境中的病毒與微生物共處,才能真正維持健康且達成環境永續?

Image by Angelo Esslinger from Pixabay

2020 年的新冠疫情改變了全球對病毒及各種病原體的認識與應對方式,而近期的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疫情導致名人併發肺炎過世,再次引發台灣社會的恐慌。

儘管歷經新冠肺炎這個重大的全球疫情,隨著時間過去,人們似乎逐漸淡忘疫情期間養成的防疫好習慣。洗手變得不再那麼勤勞了,甚至忘了使用肥皂;名人出事前公費流感疫苗乏人問津,出事後各醫療院所大排長龍。社會面對病毒的集體反應仍以「恐懼」為起手式,導致防疫資源難以適當的分配,大幅提高防疫成本。

同時,從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角度來看,病毒與人類的關係並非單向敵對,而是生態系統中的一環。在各行各業高聲疾呼「永續發展目標」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如何透過永續環境的原則,理解並適應人與病原體的共存關係,是後疫情時代的重要課題。

面對流感,快回想起當年的防疫作為

這個冬天的流感特別嚴重,尤其整個日本的流感盛行率在元旦前後一星期達到高峰。2025年的第一週,全日本有167萬人因流感而就醫。由於日本往往是國人過年期間的旅遊首選,感染流感的風險自然不容小覷;若遇到免疫力較低的高風險族群,更有可能引起併發症甚至死亡。然而,流感的病原體和新冠肺炎都屬於病毒,防疫原則自然也大同小異。

個人習慣方面,用肥皂仔細洗手至少20秒、人潮擁擠場所佩戴口罩,都是大家曾經非常熟悉的防疫習慣。同時,施打流感疫苗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讓病毒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消滅,也就是「病毒到我為止」。只要是核准的疫苗廠商,都可以放心施打,不需要聽信謠言而放棄保護自己的機會。我自從有小孩之後,每年十月都會自費施打流感疫苗,預防各種突變類型的流感。雖然名人過世的不幸事件,讓大家帶著恐慌排隊打疫苗,不完全是一件壞事,但也要提醒大家,搶打疫苗會在醫療院所內外形成群聚人潮,再加上許多人剛從日本返國,這些都可能提高感染風險。時而疫苗過剩、時而疫苗短缺,這些都會大幅增加不必要的防疫成本。

新冠疫情雖然吿一段落,但每年突變之後捲土重來的流感,以及層出不窮的新興傳染病。都在提醒我們防疫習慣不能隨著疫情減緩而鬆懈,而是應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自己成為具備公共衛生素養的公民。

開發原野地、濫捕動物,就是直搗病原體的老巢

新冠肺炎爆發前幾個月,亞馬遜正在燃燒,巴西籍的寶拉博士寫信邀請我合寫一篇國際合作呼籲,以避免大火燒毀熱帶雨林,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擴張,尤其是漢他病毒。「漢他病毒會感染老鼠,熱帶雨林的囓齒類種類多,農業越是開發,農民就越接近染病的老鼠,被感染的風險也隨之提升。」這篇文章後來刊登於「科學(Science)」期刊,那時,全世界沒有人知道新冠肺炎的腳步逼近。

巴西朗多尼亞州(Rondonia,林火最嚴重的區域)的林火狀況。
攝影:Adriano Martins,圖片提供:林大利。

人類對自然生態所帶來的衝擊和破壞,讓我們與病原體越來越接近,病原體的傳播也越來越廣、越來越快。地球上各式各樣的病原體棲息在距離人類都市遙遠的原野地,也許是熱帶雨林、也可能是溫帶草原,以及其中的野生動物體內。這些病原體一向去感染與它們交手千百萬年的各種野生動物,例如蝙蝠和穿山甲:如果我們井水不犯河水,那就彼此相安無事,千萬別讓他們有機會和人類接觸。因此,避免開發原野地,並且拒絕食用野生動物(野味),都有助於預防新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1940 年至 2004 年間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當中,約有 71.8% 的病原體來自野生動物。新的傳染病當中,有 73% 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這告訴我們,新冠肺炎不是第一次的全球大流行,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雖然人畜共通傳染病不是新鮮事,鼠疫、愛滋病、狂犬病和禽流感,都不是陌生的疾病。然而,問題在新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發生的越來越頻繁。這正是人類過去在地球上濫墾濫捕帶來的苦果。

森林鄰近的牧場容易成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的起源地,家畜也常成為中間宿主。
攝影:林大利。

病毒與人類,都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員

病毒和各種會致病的微生物,一直都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一份子。我們必須學會和這些小到看不見的掠食者共存,就像幾百萬年前在東非和獅子共存那樣。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不斷的與各式各樣的病原體交手,新的病原體也隨時可能突變現身,或是早已潛伏在地球的某個角落。

順帶一提,下一場大流行,可能會是新型的禽流感。去年(2024)南美洲有大量海獅及海象感染禽流感而死亡,表示禽流感已經可以感染哺乳類並且致命,誰知道下一個不會是靈長類呢?去年的日本鳥類學大會,將野鳥保育和禽流感定為當年的主題,會議中說明家畜和賽馬的禽流感疫苗已開發完成,人類的疫苗尚在抗病毒藥物階段,並提醒大家及早預防因應。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子期刊《自然回顧:生物多樣性》(Nature Reviews Biodiversity)於今年一月刊登一篇呼籲,強調禽流感 H5N1 已感染 406 種野生鳥類和 51 種野生哺乳類,生態系服務與功能將受到莫大衝擊,各國需加強疫情監測、野生鳥類族群動態監測、並儘速促成國際合作。

2024 年禽流感曾導致大量鰭腳類哺乳動物大量死亡。
攝影:林大利。

開始擔心了嗎?這又是恐慌的起手式喔。別忘了,做好個人防疫、保持健康作息、維持良好習慣、降低染疫風險,都是健全防疫的不二法門。我們需要一邊記取過往的防疫經驗,也需要一邊認識新興傳染病。台灣曾經領過亮眼的防疫成績單,要感謝懂得勇敢做好自我管理,保護自己和家人朋友的每個人。

病毒與人類的關係不應只用「戰爭」的角度來看待,而應該視為生態系統內的動態平衡。透過加強生態保育、提升大眾健康素養,以及推動整合性的公共衛生策略,我們能夠更有智慧地與病毒共存,減少恐慌與過度防疫的負面影響,與病毒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後疫情時代,台灣社會需要的不只是對病毒的防範,更是對整體生態環境的長遠關注,才能真正實現健康永續的未來。

  1. Prist, P. R., Levin, N., Metzger, J. P., de Mello, K., de Paula Costa, M. D., Castagnino, R., ... & Kark, S. (2019). Collaboration across boundaries in the Amazon. Science, 366(6466), 699-700.
  2. Jones KE, et al. 2008. Global trends i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Nature 451(7181):990–993.
  3. Woolhouse MEJ, Gowtage-Sequeria S. 2005. Host range and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pathogens. Emerg Infect Dis 11(12):1842–1847.
  4. Plaza, P. I., Gamarra-Toledo, V., Euguí, J. R., Rosciano, N., & Lambertucci, S. A. (2024). Pacific and Atlantic sea lion mortality caused by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H5N1) in South America.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59, 102712.
  5. Campagna, C., Uhart, M., Falabella, V., Campagna, J., Zavattieri, V., Vanstreels, R. E., & Lewis, M. N. (2024). Catastrophic mortality of southern elephant seals caused by H5N1 avian influenza. Marine Mammal Science, 40(1).
  6. Lambertucci, S. A., Santangeli, A., & Plaza, P. I. (2025). The threat of avian influenza H5N1 looms over global biodiversity. Nature Reviews Biodiversity, 1(1), 7-9.
林大利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學博士 @ thrush125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