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業為應用外語系教授的陳徵蔚身兼潛水教練,為了所愛的海洋,時常帶著家庭奔走各地。採訪前幾天,他在錄音節目分享新書《海洋在哭: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更前一陣子,是為了淨海計畫,跑遍整座島嶼。回到學校辦公室,陳徵蔚不時接起電話聯絡校務。手機殼背的鯨鯊貼紙與辦公桌上的海龜擺飾,透漏著他心繫海洋的訊息。




出版社用「癡傻」來描述他——為了挽救傷痕累累的大海,陳徵蔚如此癡傻。在背包放筷子、湯匙、吸管、食盒、杯子;在大學舉辦減塑園遊會;寫信給可口可樂、悅氏等廠商;進入校園,推動「有感」海洋教育,甚至帶著一家大小,在立法院前開講。以及最義無反顧的,從2018年開始,即使艱困又危險,他縱身躍入海洋,打撈海底垃圾。

最初接觸潛水,是因為適逢人生低潮,下海所見的寬闊與豐富卻深深打動了陳徵蔚。在得知垃圾污染如何為海洋和其中的生物帶來不可逆的危害後,他決定傾心力投入海洋保育與減塑:「我們不知道未來海洋環境會如何變化,會做這些事情,也是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後,還能看見海的美麗。」
除身為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推動清除海底廢棄物的「潛海戰將」計畫一員,陳徵蔚也會以個人力量連結資源,定期舉辦淨海活動。他說得坦白:「很多潛水員想為海洋盡一份心力,但費用是一大負擔。」為爭取經費,陳徵蔚與夥伴在 2022 年成立「台灣淨海協會」,申請海保署的「在地守護計畫」,除延續淨海行動,更著重海保教育與海廢再利用。


組織、個人,連結力量守護海洋
執行「在地守護計畫」的過程,陳徵蔚和近20位潛水員遠赴蘭嶼、綠島處理海廢。除了請當地清潔隊宣導海保觀念,計畫也與國小合作,帶學童們進行海廢分類,認知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陳徵蔚回憶起許多事情同步進行的緊湊時光,起草協會章程、全家到高雄計畫複審、又迎來女兒的出生,隔年,一家人再到各地參與淨海。
儘管日後因想法與協會有所出入而離開組織,陳徵蔚仍持續與民間團體相互支援、努力推動淨海議題,也和執行「在地守護計畫」時認識的朋友們,如「澎湖南方四島保育協會」、東北角的潛店等,至今保持密切聯繫。
陳徵蔚也以學校為單位,持續推動海保教育。除了曾在校園推行「減塑園遊會」,也招募「潛海戰將」將學生們帶到海廢清理現場:「藉由親眼見證,他們才會去關心、進而採取行動。」今年,他正在申請成立桃園教師潛水團,計畫5年內培育100位老師成為潛水員,希望透過這些前線「環保教育尖兵」的所見,讓同學知道海洋正在面臨的狀況。
對他來說,海洋保育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事,必須集結眾人的力量:「一個人也許走得很快,一群人卻可以走得很遠。」

關注海保法規、以文字倡議,持續為海發聲
在陳徵蔚眼中,現行《海洋基本法》下,海洋遊憩產業、保育區的設立是民眾可以持續關注的議題,因為許多海洋保護的相關規定,在實際執行層面時常會面臨困難。例如各地底刺網放置的規定不同步,又或處處設立海洋保育區,卻沒有嚴格執行控管。「除了政府制定的法律要更明確,民眾也需要深入了解《海洋基本法》的架構。」他認為,如此在保護海洋環境上,才能更有力道跟和立足點。
2023年,陳徵蔚曾為支持《海洋保育法》,受綠色和平組織之邀,站上街頭倡議。當時他內心的急迫在於,若此會期來不及通過,下個會期必須重頭來過,然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陳徵蔚不斷謙虛強調,保護海洋的路上,太多比自己耕耘更久、付出更多的前輩。他記得在《海洋保育法》通過後,收到了海保署的卡片,上頭留有總統、行政院院長和海洋委員會主委的名字,他看著卻十分感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多少無名英雄是我們看不到的?」

這次從前線回到書寫領域,陳徵蔚說自己是見證者,有幸能在前輩行動時從旁紀錄,將海洋議題的嚴重性傳遞給更多人知道。他相信,透過不斷宣導和教育,仍有機會做出改變。
前陣子,陳徵蔚從桃園南下,來回五小時車程到嘉義的新書見面會。當場有讀者提問,一般民眾在海洋保育上,能如何施力?「改變自己的習慣是第一步,」在他心中,面對環境議題要有捨我其誰的精神:「不能夠袖手旁觀,採取行動、發聲也很重要。」他認為,民間必須形成壓力,督促政府和企業,在減塑、海洋保育方面提供更好的可能性。
跟隨陳徵蔚到各處演講的女兒,總在台下靜靜聆聽,偶爾站起身看投影簡報。女兒兩歲時,曾告訴陳徵蔚,她也想成為潛水員,「也許孩子們長大了,會回憶起來這一切,」他笑著說,等女兒到了可以學潛水的年紀,一定會帶她潛入海中,「讓她去體會,自己決定要如何對待這片海洋。」
滿滿寶特瓶匯聚成的海面,沉入海底的廢棄漁網長城,裂成兩半的死亡龜殼⋯⋯這不是他想讓孩子看到的海,於是他癡傻地竭盡全力,一次又一次,縱身入海。

To-Do List
面對海洋污染,即使是在乎環保的人,難免覺得自己的努力杯水車薪,有點力不從心。或許我們很難像陳徵蔚一樣投入、將生活奉獻給海洋,但只要願意轉變心態,每個人都可以是行動者。少買一個寶特瓶、少用一個塑膠袋,在可倡議的議題上向政府與企業發聲,四面環海的台灣島,將能被更美麗的海洋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