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蘭利澤簡五十二甲溼地,當地獨特的「划船娶親」傳統,讓婚禮交通工具從車子變成船,這項習俗被稱為「大水新娘」。由於地勢低窪,當地人使用鴨母船作為交通工具,淹水時迎娶新娘便以船代步。這種百年傳統,隨著環境變化逐漸消失,藝術家吳成夫與荒野保護協會透過藝術表演將其重現,結合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
迎娶開禮車、比排場,是結婚慶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不過你有想過,娶親的交通工具,從車子變成船,會是什麼樣的婚禮嗎?
在宜蘭利澤簡五十二甲溼地,「划船娶親」可是當地的古老傳統,俗稱「大水新娘」。顧名思義,即是淹水時娶的新娘。
五十二甲溼地是平埔族噶瑪蘭文化的發源地,位處冬山河的南側,曾是蘭陽平原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但因地勢低窪,每回下雨必定淹水,趕鴨子、割稻米用的鴨母船,就成了當地的主要交通工具。若遇上結婚喜慶,船隻簡單綁上紅緞帶,就搖身變成迎娶船。
「有過這經驗,現在還活著的話,應該已經 120 歲。」
「住十幾年,沒有聽過耶,什麼是大水新娘啊?」
「只有聽說,但沒真的看過,以後嫁女兒可以嘗試看看⋯⋯」
隨機詢問在地人,得來的都是一知半解。明明是在地超過百年的文化,卻因生活環境、習慣的變化而消失。如何喚起在地人記憶?藝術家吳成夫發現了這項消逝的記憶,於是和荒野保護協會決定,透過藝術表演找回被遺忘的文化。
找回消失的文化和生態
「大水新娘,讓我想起在澎湖無人島結婚的一切,真的很浪漫唯美。」吳成夫談起自身結婚的感動,思索何不重現浪漫?於是找來一組「真」的新人,在五十二甲濕地舉辦婚禮,重現當時場景。不過,利澤簡的喜慶,還有一個古老傳說——爆尪靖新娘。
謠傳狐狸精會附身在新娘身上,因此在地人都會請來王公到家裡鑑定,並在門外放鞭炮助神威,要把妖精炸出來。這樣的民俗活動成了現代去邪氣、祈求家庭平安的重要元宵節習俗。
而神話故事戲劇張力大,配上大水新娘的傳統,在環境保育、表演藝術上,是個充滿驚奇的題材。吳成夫和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走訪利澤簡,有感而發:「我們不一定能把所有消失文化找回來,但至少讓大家記得或知道,曾經擁有過這些人事物或生態。」
除了文化背景,五十二甲濕地也充滿了豐富的自然生態,因長年積水形成特殊沼澤地,讓水生植物非常多樣化,像是穗花棋盤腳、風箱樹等都是在地原生物種,而花嘴鴨、紅冠水雞、水雉也常常報到,成為賞鳥、賞花者的新天地。
為保存豐富生態,2015 年內政部把五十二甲濕地列為國家級濕地,卻引起在地居民反彈,因為裡面有 91% 的土地,屬於私人農地,這意味著未來不能開發。嚴重損害與影響了農民的土地貸款。
「地主的利益和生態維護是一個奇妙平衡,居民的需求也需要被看見,劇團的藝術表演進是柔軟、生動的溝通方式,有很多觀念能從中討論,進而產生意識共鳴來維護生態環境。」吳成夫認為,重現大水新娘古禮迎親,不只為了傳承文化,也是和在地民眾進行一場保育議題的重要對話。
透過藝術對話,重現古禮迎親
我們走訪保育與文化的珍貴盛典——7 月 26 號黃道吉日,大水新娘迎娶典禮開始。彼時,所有賓客和新人們登上鴨母船,一起划到成興大池中央,完成人生終身大事。
「跟西式的婚禮不太一樣,身歷其中很感動,這是值得被保存的婚禮形式。」
「沒想過原來下雨天的婚禮,也可以這樣子舉辦,別有一番風味。」
「這種活動年輕人很喜歡,也比較少見,新鮮,政府應該要當領頭羊推廣。」
復古風味的婚禮帶給外縣市的賓客不同體驗,不論是新郎、新娘,還是參與典禮的賓客,一致認為「大水新娘」文化需要被保存和傳承。
負責撐鴨母船的七十幾歲爺爺,想起過往榮景:「濕地踏下去都是泥巴,走起來很辛苦,有時水淹很高,打穀機直接放在船上,邊划邊割稻,但隨著環境變化,這些船已經不用再外出耕作,而是轉型成觀光船。」
不知道老天爺是不是曉得「大水新娘」要重現,婚禮前,遇上強颱凱米颱風來襲,五十二甲濕地積水深度,至少有一名成人的大腿高度,讓不少在地人看到吳成夫都會開玩笑的說,「沒事演什麼大水新娘,害我們淹大水,不過老天真的很幫忙。」
直白的言語,沒有惡意,反而多了一份人情味!
「這就是居民給我們的回饋,很有價值,因為先有意識、打開心房,才會開始去看見這些環境的價值。」吳成夫和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們受到很大鼓舞。
身體力行—濕地農業經濟轉型
除了大水新娘結合爆尪靖新娘的戲劇表演,吳成夫和一名來自美國羅德島,旅居宜蘭的建築藝術家 Kerri,以竹子編織出一艘水鳥造型的母鴨和小鴨船,象徵鴨母船承載、孕育利澤簡過去和未來的生息運轉,移動的地景藝術,乘載著文化內涵,在這片濕地展現出在地本色。
每天黃昏的彩霞和光影照映下,吸引不少在地人駐足在成興大池觀賞水鳥裝置藝術,讓一群從沒交集的居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其中,最令吳成夫感動的是一位七十幾歲的老爺爺:「每天都花好幾個小時紀錄濕地的變化,並做成短影音在社群分享,強調這是今日濕地即景。真的沒想到因為我們做的地景藝術,讓在地人看見自己土地的價值,感受到濕地的美景,這就是藝術帶來的溫柔力量。」
荒野保護協會長期推廣溼地裡的環境教育與濕地小旅行。透過遊戲設計、導覽解說,讓民眾走進濕地,尋找在地的動、植物,並乘坐鴨母船體驗當時農耕生活。試想能否替在地老人家創造額外收入,也凸顯濕地「低碳旅行」的可能性。
「這塊土地早被遺忘,在地人口凋零嚴重,可以投入轉型的人少,但我們能多發揮創意、多做藝術表演讓在地特色多曝光,也許哪天政府部門看見了,雙方進行合作,就能把環境保育的工作推展的更遠。」吳成夫說出自己心中的願景,也身體力行對宜蘭這片土地付出。
此外,荒野保護協會也主動向地主租地,進行契作田,開放民眾、企業認養,回饋收成的友善農耕產品。像是蓮花田,2023 年出售蓮子,2024 年則做成蓮花茶販售,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吳成夫說,荒野的作法就是比較示範性,先做出成果,周圍農民透過觀察,也會慢慢地被潛移默化,唯有所有人用友善農法、不使用肥料,才能一起讓土地變得夠好。
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仍無法說服所有農民都不灑農藥,但荒野保護協會身體力行友善農耕,讓濕地裡的生態有豐富的魚蝦貝類、水棲昆蟲。而紅冠水雞、田鹬等鳥類的棲息地也長期受到保護,成功吸引不少水鳥飛來覓食,豐富當地的自然生態。
風箱樹、穗花棋盤腳,過去因施作水泥田埂,導致大量的樹木被砍伐。目前在五十二甲溼地裡,僅有150公尺的風箱老樹被保存,成了宜蘭縣保育樹木。而五股圳旁的風箱樹,則是當年協會努力被搶救下來移植的成果。一旁的穗花棋盤腳,在每年七八月夜晚盛開,猶如「夏夜煙花」是當地的重要觀光資產。
「這就是里山、里海的概念,百工百業收入變多、生活變好,大家就會一起重視,但仍需要地方政府、中央機關協助,否則一個環節沒注意,生態系崩潰,要回到原本的狀態不容易。」
吳成夫和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們,用自己的力量保護宜蘭利澤簡珍貴的自然生態,也期盼未來政府在討論濕地保育規劃時,將生產、生態、生活一起考慮和規劃形成三贏局面。
To-Do List
環境保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社會各角落彼此環環相扣,稍有不慎,對土地的破壞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復原。但地主的利益和保育,兩者如何取得平衡?或許我們能從自己吃的食物著手,從日常消費選擇中支持小農、友善農耕產品,翻轉市場需求,進而達成保育環境、不使用農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