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片樂園,為慢飛天使展翅

在台灣,有一群被稱為「慢飛天使」的孩子,他們因為發展遲緩或多重障礙,成長速度與同齡人不同。這樣的差異,往往讓最單純的夢想都顯得遙不可及,好比參加一堂才藝課程,或是走進一座游泳池裡游泳,對他們與家長而言,都不是唾手可得的日常。
「如果社會沒有地方容納我們,那我就自己創造一個天地,讓這些孩子能被尊重、被疼愛。」台灣遲緩兒天使樂園協會創會理事長曾文琳因女兒罹患複雜性癲癇、發展遲緩合併多重性障礙,深刻感受到社會的冷漠與拒絕。她記得,有次一家人帶著女兒去游泳,丈夫甚至為此考取救生員資格,卻仍被泳池以「安全疑慮」為由拒於門外,那種來自社會第一眼的否定與排斥,也助長「天使樂園」的催生。
「我們希望他們也能說:這些我也做過!」——台灣遲緩兒天使樂園協會秘書長 林蘭遜
協會至今走過十五年,服務不只停留在「孩子階段」,而是陪伴整個家庭,建構出一條完整的支持鏈。
在早療服務上,協會深知0到6歲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期,特別規劃多元課程,從舞蹈瑜珈、音樂律動,到語言、肢體訓練與親子共學,透過遊戲和互動,孩子逐步累積成長。許多父母坦言,最大的收穫不是孩子「變快」,而是學會陪伴他們獨特的成長節奏。近年來,協會更積極串聯醫療與社區,像是與國際扶輪社合作推動「新北市遲緩兒篩檢暨早療計畫」,幫助更多家庭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在學齡階段,協會舉辦夏令營、攀岩、騎馬等活動,讓慢飛天使不只停留在教室裡,也能勇敢挑戰、盡情探索。「當孩子們興奮地說『我也做過』,那份自信和笑容,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秘書長提到,這些別人眼裡看似做不到的事,我們讓孩子能體驗一般同齡人才能接觸的挑戰與快樂,才是真正的平等與陪伴。

而當孩子逐漸長大、畢業後,社會資源的斷層往往讓家庭陷入困境,為了避免這份「斷裂感」,協會承辦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小作所),讓15到64歲成人身障者能像一般上班族一樣,每天固定出門、參與手作與簡單作業,建立生活規律與自信,不僅延續了學習,也減輕了家長的長期照顧壓力。
秘書長特別提到,近兩年在疫情之後,許多孩子因長時間被困在家,原本應該沒有問題的發展,卻出現遲緩,這讓協會更加體認到「早療」的重要性。因此協會更加積極推動早療課程與篩檢服務,期盼在黃金六年內就能即時介入,減少孩子與家庭未來的困境。


連結ESG,讓社福走向永續
「我們能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秘書長坦言,作為一個在地小型團體,因為規模有限、人力不足,協會常常在政府標案競爭中失利,知名度也遠不及大型基金會,成長初期幾乎是一步一挫折。然而,這些挑戰反而逼著協會去思考「如果單靠自身力量難以突破,那麼就必須找到新的合作模式。」
也因此,協會逐漸走向「轉型合作」的道路,創會理事長早早嗅到社會潮流的變化,早在ESG成為企業核心價值前,就已意識到企業與社福結合的價值與重要性。「很多企業其實不知道怎麼開始,他們很忙,也不熟悉社福。但我們能成為橋樑,告訴他們該怎麼做,甚至一起設計合作方案。」
這樣的定位,讓協會不再只是「等待被幫助的角色」,而是能夠主動提供價值的「合作夥伴」。


多年來,協會也因此累積了許多長期支持的夥伴。像《慈暉文教基金會》自2010年起便一路相伴,近15年來始終給予資源與鼓勵;《永和獅子會》則年年親自到場支持,用行動表達陪伴;甚至透過《艋舺龍山寺》參與台新銀行舉辦的「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協會得以讓更多社會大眾看見、並獲得更多認同。
十五年來,台灣遲緩兒天使樂園協會陪伴無數家庭走過最艱難的時刻,從早療課程到成人服務,串起一條完整支持鏈。如今協會即將迎來十五週年,未來將持續推動專業服務,更積極連結企業與社會力量,讓慢飛天使與家庭能真正「被看見、被接住」。正如秘書長所說,「我們最想做的,就是留下一個孩子能安心成長、家長能彼此支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