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物援助走向社會韌性——串聯資源、減少浪費,建立永續支持網絡

食物的價值,從什麼時候開始被決定?是離開田裡那刻,還是沒賣出就進了垃圾桶的瞬間?這一趟,我們跟隨它們的腳步,看看它們如何穿越城市、鄉村和冷藏車,最後落進一雙等待已久的手裡。
在巷口那台小貨車旁,同仁一一清點棧板上的物資,接著一車一車翻山越嶺開往目的地,這樣的搬運與配送,每天在台灣超過50個縣市角落進行,《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就像個靜默的網絡,把食物從產地到餐桌,串起不被看見的縫隙,確保每一份食材被「好好地吃掉」。
「台灣食物浪費程度在亞洲名列前茅,幾乎到了前三名的地步,但我們國土不大、人口也不多,這其實非常不合理。」——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秘書長 林孟偉

從供應物資到撐起系統,讓每一線組織都能站穩腳步
「我們從B2C走向B2B,讓更多小型組織在我們的支持下,有餘裕穩定地服務他們的對象。」十多年前,台灣食物銀行以單向的食物援助為主,隨著物價高漲與服務需求疊加,許多社福機構在資源取得上面臨極大壓力,食物銀行希望成為穩定的物資樞紐,減輕其營運負擔。秘書長林孟偉分享,從單點支援個人,轉向支援各地社福機構,聯合會不僅成為物資整合的平台,更透過備災系統與數位轉型,協助社會各角落更穩定地運作。
目前聯合會共有約60個正式團體會員,遍及全台灣,另有近300個非正式合作機構。從知名大型基金會如1919食物銀行、安得烈食物銀行到社區型的南機場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這些涵蓋範圍橫跨城市、鄉鎮與偏鄉,皆是聯合會服務的對象。

把一頓飯的距離,變成一張網絡連結
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以四大任務為核心,打造一套完整且具彈性的資源循環系統。首先,透過嚴謹的分配與稽核機制,確保每一份食物都能透明且有效地被運用。接著,聯合會主動介入偏鄉營養補充,聚焦在一級與二級地區孩童的餐食需求。此外,在災害發生時,能於六小時內完成資源調度與配發,展現緊急應變力。最後,組織積極推動數位轉型,以技術提升物資管理效率,並降低前線工作者的隱性成本。
自2017年起,家樂福與石二鍋攜手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展開合作,將門市每日即期但仍可安全食用的食材,即時媒合至附近的社福機構與供餐據點,不僅大幅降低企業的食材廢棄成本,更實質補足許多長輩與弱勢家庭的日常營養需求。保守估計,每年回收與再利用的食材估計高達200至300公噸。
「正確的資源,要正確的運送,才能達到真正的效益。」——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

當豐收成為負擔,滯銷是另一端的飢餓
台灣農業長年面臨「盛產即崩盤」的結構困境,一旦天候穩定、產量激增,便容易出現供過於求、價格雪崩的狀況,部分農產品甚至因價格低迷、運輸與冷鏈成本過高,被迫任其腐爛、銷毀,造成極大資源浪費,也讓第一線農民無力負擔損失。
面對每年重複出現的「農產盛產崩盤」危機,發展出成熟的預測與物資轉化模式。聯合會也與農業部及下轄農糧署、漁業署合作,在盛產時期,例如火龍果、香蕉、洋蔥等,提前一個月介入媒合未進市場的農產品,送往社區供餐據點,不僅解決滯銷,也減少供應端成本,達成永續目標。

不只是蔬果,聯合會也積極處理過剩的漁產。過去曾有一批因海運延誤而無法出口的虱目魚,在面臨報廢風險時,聯合會依循食安標準,將其調撥至中南部社區據點,轉化為可被充分利用的餐食資源,成功減少廠商的損耗,也讓資源得以妥善使用。秘書長林孟偉表示,「在一個食物過剩與飢餓同時發生的社會裡,如何讓這些太多找到那些太缺,這正是我們想解決的事。」
聯合會也坦言,雖有完善系統與分區據點,但在推動的路上仍面對人力、資金與社會認知的三重挑戰。他們最期盼的是社會大眾對「惜食」與「資源合理分配」的理念有更深的理解與支持。

那些被留下的食物,還能成為一頓飯的起點
在推動不浪費行動之外,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近年更往前一步倡議「吃飽也要吃好」。他們發現,許多服務對象雖然不再飢餓,但卻長期處在營養不均的處境,尤其是成長期孩童、長者或病後復原者,「當我們一起關心這些人吃了什麼,而不只是有沒有吃,才真正為這個社會補上了關鍵的一塊。」
2023年起,聯合會開始試行營養補助計畫,主動投入如奶粉、營養品、成長支持食品等高價值、短效期物資的流通,但這些物資因為價格高、效期短,處理難度極高,往往難以獲得企業捐贈,台灣食物銀行透過強化物流調度與擴大服務網絡,讓看似棘手的營養資源也能成為即時支援的助力。
舉例來說,有一批效期僅剩一個月的嬰幼兒奶粉,數量高達兩萬份,一般社福機構根本無法單獨承擔。但聯合會運用全台約300個合作組織的網絡,快速進行媒合與分配,讓這批奶粉在效期內全數進入有需求的家庭與單位手中,像是參與試行計畫的孩子,有的從小學三年級一路被陪伴到畢業,身體長高了,笑容也更有精神了。
未來,聯合會希望能整合更多企業與公部門的資源,持續強化資料透明、運送效率與救災能量,也盼能藉由更多曝光與公眾教育,翻轉社會對食物銀行的舊有印象,讓食物不只是溫飽,更是連結、尊重與永續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