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雙手打造另一種「未來」——從憨直人小作所看見支持力量


「蕪菁」的由來,是從成語去蕪存菁中,選擇保留「雜草」與「菁華」這兩個元素,含有包容的意涵。

「孩子們未必是社會中的菁華,但我們努力讓他們與普通人和諧共處,互相支持。」——蕪菁愛家園關懷協會 - 憨直人小作所督導 巫美玲。

彰化縣永靖鄉,有一群身心障礙的孩子,每天做著「日常」不過的事,他們種花、裝袋、貼標籤,在小舖裡埋頭認真工作。有些患有智能障礙,有些則是唐氏症或思覺失調症,但在這片溫柔的土地上,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憨直人」。

2019年,巫美玲在特教老師的背景下,與六名家長共同創立「蕪菁愛家園關懷協會」,承接著12名十八歲到四十歲憨直人的每一個日子,對於他們來說,離開校園不代表停止學習;相反地,他們正準備用自己的方式,走進社會。

巫美玲督導陪著學員走過每一段成長歷程,用雙手慢慢築出一條屬於他們的社會之路。

當空間被重新定義,角色被重新理解

「很多人不知道,當身心障礙的孩子從學校畢業後,生活的支持系統幾乎瞬間斷裂。」作為兩個身心障礙孩子的母親又是特教老師,巫美玲提到,在陪伴無數個孩子成長後,眼看著自己輔導過的學生們一畢業,卻無處可去,於是她成立「憨直人小作所」。

不同於大型機構的制式化,小作所像是一個家。在這裡,孩子們不是接受「照顧」的對象,而是擁有主體性的學員,他們有每天要完成的工作清單,有進出社區的體驗活動,也為地方小品牌提供代工貼標與包裝,這樣的合作,不是出於「可憐」或「給機會」,而是因為這群孩子的能力,真的能為地方創造價值。

小作所的學員們定期協助社區農戶完成苗木分裝

不只是照顧,而是參與,「障礙」也能成為連結的起點

「我們不奢求每個孩子都能飛黃騰達,但希望他們每天出門,有事可做,有人可聊,有事可期待。」五年來,憨直人小作所始終如一地站在孩子身邊,不疾不徐地陪伴他們長大,這裡沒有華麗的計畫書,卻有著相信他們的每一位支持者。

「彰化縣永靖鄉」這片坐落於中部平原的土地,蘊藏著寬廣的腹地、四季分明的氣候、豐厚的自然資源,成為台灣重要的農業重鎮之一。而深耕數十年的在地農業文化,不僅是地方經濟的根基,更形成一套獨特的人地關係與生活節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憨直人小作所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我們孩子身上具備的一些量能,剛好是目前最缺的勞動缺工,剛好很適合我們。」巫美玲提到,運用區域優勢,憨直人小作所與北部的友善農場合作,投入農業代工、苗木分裝等實作,逐步累積經驗與能量,邁向自產自銷、自給自足的目標,讓「被照顧」的角色逐漸轉化為「能付出」的力量。

小作所正積極規劃開發自有品牌,結合地方農產與學員的實際參與,打造屬於彰化永靖的在地價值鏈。這不僅是庇護就業的延伸,更是邁向自主營運、與社會對話的轉型行動。透過這樣的創新路徑,小作所一步步走向永續發展,不僅為身心障礙者創造更有尊嚴與成就感的生活,也為地方農業注入共融與創新的新動能。

啟動轉型引擎 翻轉庇護就業新路

2025年,小作所與永齡基金會、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合作,啟動一連串的能力建構與轉型計畫。除了軟硬體設備的升級、品牌形象的優化,小作所也開始接受更多來自外部的經營輔導,「以愛照顧」轉向「以能支持」,憨直人正一步步走向自立營運的目標。

未來,他們希望能逐步擴大生產規模、開發更穩定的收入來源,讓這個由愛築起的空間,能夠真正走上永續之路。

Doiiin 為專注於 ESG 溝通與為議題創造影響力的綜合服務平台,致力於成為企業在永續議題上的重要夥伴。

© 2020 Copyright Doiiin 永續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