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土地出發——從閱讀、陪伴到地方共好,靜靜陪伴他們成長


在小草書屋裡,孩子有了可以信任的大人,他們開始學習,也學會說出心裡的夢與怕。

在我們習慣忽略的角落,有些孩子不習慣開口說夢,也不曉得怎麼說怕,他們生活在資源不足、家庭陪伴有限的環境裡,成長的每一步都走得特別小心。然而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教育上的補足,而是一份穩定而真實的陪伴,一個能安心呼吸、自在長大的安全場域。

2015年,由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所推動的「小草書屋」,以地方創生為名,為地方孩子搭建一處紮根與展望的平臺,開始每日的課後陪伴輔導工作。

書屋裡的晚餐時間,有笑聲、有故事,也有久違的陪伴。

書寫孩子與地方共生共長的希望角落——小草書屋

走進這個「讓孩子有地方來」的據點,記錄下那些看似微小卻深具力量的改變,Doiiin 也看見一場以柔克剛、慢慢生根的地方永續實踐。小草書屋並非以「弱勢補救」為出發點,而是一處讓地方孩子能安心生活、自由探索、穩健成長的第二生活空間。

「我們的角色是補位,而非取代。因為孩子終究會回到原生家庭,而那份親子連結,是無法被取代的。」小草書屋公關Cassie提到,在這裡,孩子們讀書、寫字,也玩耍、說話,最重要的是,他們終於有了可以信任的大人,有了可以發展自己的地方。

Cassie表示,這些孩子多數是由學校輔導室轉介,屬於高風險個案,許多曾經歷家庭暴力、忽略或其他創傷經驗,部分目前正由社工或司法系統介入協助。她舉例指出,有些孩子在耳濡目染的家庭環境中,國小四年級便已開始使用電子煙,反映出家庭氛圍對孩子行為發展具有深遠且關鍵的影響力。

在面對這些已經受到傷害的孩子,協會不僅提供穩定的陪伴與安全環境,更結合心理輔導、情緒支持與家庭功能重建等多元資源,協助他們走出陰影、重建信任關係,並努力預防創傷再次發生。

小草書屋裡的午後時光,孩子們靜靜翻閱書本,找回內心的平靜。

一間書屋,連結一個社區的未來

「書屋的設立不是外力插旗,而是根據當地實際需求與社區關係慢慢開展。」——小草書屋

「當孩子回來了,家庭便會留下;當家庭穩定了,地方的根才有機會往下扎。」協會始終相信,地方創生不只是追求短期經濟成效,而是長期價值實踐與社會信任的累積,而小草書屋,便是這價值的實體化表現,讓書屋不只服務孩子,也成為社區凝聚的樞紐。

「我們不想用城市的框架,來套用在地方孩子身上。」Cassie 觀察到,多數資源下鄉計畫常帶著預設答案、標準模式,忽略了每個地方的不同與每個孩子的獨特。「學校是孩子學知識的地方,書屋則是他們學會信任、被理解、學會表達自己的空間,兩者缺一不可。」他們以對話取代指導、用傾聽替代批改,讓孩子從願意留下來開始,逐步建立自我認同,並對世界產生好奇。

2020年,小草書屋大溪分布正式落成。

一哩路的距離,小草書屋啟動原址重建

十年來,小草書屋一直是孩子們放學後最溫暖的歸屬,如今接獲房東不續租通知後,原本租用十年的空間面臨搬遷命運,為了守住這群孩子熟悉的「家」,小草書屋決定購地原址重建。然而,老舊的屋況早已不堪使用,最多僅能容納15位孩子,卻每年湧入更多等待名單,再多修補也難以滿足成長中的需求與安全標準。

目前,小草書屋已完成建築設計與貸款申請,重建工程即將啟動,預計兩年內(至2027)完成重建並重新啟用,但真正讓書屋重生的最後一哩路,仍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投入。小草書屋誠摯邀請社會大眾攜手同行,讓這個地方不只是回憶,更成為孩子們未來路上持續閃亮的光與依靠。

一場由民間發動的共好行動,重新定義地方教育想像

除了推動小草書屋的運作,協會也持續為地方團隊提供培力課程、制度倡議與資源對接,甚至舉辦每年的「地方創生年會」與「地域振興大賞」,目前已累計走訪六個縣市,與超過500組地方團隊互動。Cassie 指出,在推動小草書屋的過程中,協會的資源組成包括政府補助、民間捐款與自營收入,並強調資源回流書屋與社區支持,從國發會、青發署、水保署到企業與基金會。協會也呼籲更多企業加入在地支持行列,共同投入教育、社福與文化領域的深耕工作,透過企業資源、民間靈活性與地方行動力,攜手編織出一張永續網絡。

展望未來,協會預計於2025年10月16日至18日,在南投舉辦第六屆「地方創生年會」,並同步舉行「地域振興大賞」頒獎典禮,期盼集結更多地方團隊、公私部門與社會關注。在這次年會中,協會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地方創生背後的真實樣貌——不只是理想的實踐,也是現實的交鋒。從制度、文化到市場,在這裡,我們不只看見孩子長大,也看見一個社區的希望正在靜靜萌芽。

Doiiin 為專注於 ESG 溝通與為議題創造影響力的綜合服務平台,致力於成為企業在永續議題上的重要夥伴。

© 2020 Copyright Doiiin 永續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