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運動會」對多數台灣人來說可能感到陌生,但這卻是透過運動來傳遞平權的具體行動,一場讓多元性別身分被看見的溫柔革命。同時在更為廣義的定義當中,這更包含了「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的變革意涵。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透過軟性力量,嘗試將台灣與國際連結起來,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更多軟實力。

運動會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但長久以來,體育領域卻常被稱為「同志沙漠」——並非因為 LGBTQ+ 等性少數族群不存在其中,而是因為他們的身影長期被忽視;然而,運動的核心精神,正是超越界線、公平競爭與尊重多元。當性少數族群重新被正視看見,不僅是對他們的尊重,更是對運動價值的深刻重申。
「同志運動會」(Gay Games)的誕生,台灣與國際在推動性少數群體與體育結合的歷史中,似乎產生了一種不約而同的先後默契。早在 1982 年,美國舊金山由湯姆・沃德爾醫生舉辦了第一屆 Gay Games;在台灣,同志運動的雛形可追溯至 1997 年,由一群女同志發起的「蕾絲杯運動會」。2011 年,陽光酷兒中心舉辦了名為「奔馳的風——彩虹運動會」的同志運動會,雖然開啟了初步的嘗試,卻未能延續下去。直到 2016 年,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創辦人楊智群(小巴)與夥伴們再度以「同志運動會」為名舉辦賽事,並從此展開了持續至今的彩虹體育歷程。

從 PTT 開始的同樂運動會,意外與國際連結
「這整件事最初可以追溯到 2011、12 年間,當時我剛卸下 PTT 甲板版主的身份,接任的版主問我,有沒有興趣繼續在版上辦些活動。」如今已卸任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楊智群回憶道。擔任甲板版主時,楊智群經常號召版上的同志鄉民一起出遊,像是前往九族文化村、平溪等,因此被暱稱為「康輔版主」。談到自己為何熱衷組織活動,他笑著說原因很簡單:「多數同志在日常生活中被迫隱身於櫃中,我只是希望透過一些正向、健康的活動,讓大家可以出來一起玩,彼此認識。」
「當時我腦中突然浮現一個一直想做、但從未實現的念頭——辦一場運動會。」楊智群興奮地回想起那段時光:「運動本身就是一件充滿歡樂的事,運動會的畫面,就是大家能自由地現身,一起競賽、一起歡笑,還能認識更多朋友。」
這個構想在 2013、2014 年間逐漸醞釀,2015 年開始正式籌備,並於 2016 年舉辦第一屆。最初楊智群並不知道,這運動會的念頭,竟與國際上早有的同志運動會(Gay Games)不謀而合。「我們在舉辦的過程中,開始接觸來自國外的資訊,這才發現,原來在歐美,同志運動會早已發展多年。」楊智群回憶道,「而當時一篇日本對我們的報導,經由翻譯轉傳國外後,世界同志運動聯盟的人也同樣感到驚訝——沒想到在亞洲、在台灣,竟然也有人自發舉辦這樣的活動,並有如此的活動量能,因而開始意外接上了線。」
讓性別平等在社運與體育場上發聲
雖然今日台灣已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並普遍被國際視為亞洲地區 LGBTQ+ 權益最進步、最自由的國家之一,但若將時光倒回當年,社會對多元性別雖不如過往箝制,卻仍處在混亂且浮動的狀態。楊智群回憶起當時的艱難,感慨地說:「我們想租場地辦賽事,好幾次都被質疑動機,有的甚至直接拒絕我們。」另一方面,參加運動會的同志朋友們也多有顧慮,不少人擔心性傾向曝光,希望以低調方式參與,甚至不願留下任何影像紀錄。
讓楊智群印象最深刻的,是某次與場地承辦溝通時,對方語氣充滿疑慮地問他:「你們到時候會不會穿得很暴露?跑接力會不會用假陽具接棒?還是你們會在運動會裡亂搞?」這番話,赤裸地映照出當時社會對同志社群的刻板印象與不信任,也讓這場原本以「運動與快樂」為初衷的活動,更添一道沉重的現實阻力。
幾經周折,同志運動會才得以舉辦,過程中曾有人和楊智群說,以個人名義申請場地是很難通過的,建議他去詢問其他非營利性組織或公司行號,是否有意願代為擔保承借場地,這使楊智群萌生「不如自己組織協會」的念頭。而後續真正實踐、推動協會成立,則有兩個主因:一是當時若要以國家名義參賽參與世界同志運動會,勢必得組織一個協會;再來是當時社會運動中,同志婚姻議題正如火如荼進行著攻防。
「2016 年,同性婚姻法案被送入立法院議程中,護家盟跑去包圍立法院,我們一群好朋友便開會討論要舉辦活動聲援法案。」於是在 2016 年底,25 萬人參與的婚姻平權音樂會應運而生,由楊智群、好友們以及眾多性別團體攜手串聯、共同發聲。正是在這股社會動能之中,楊智群與夥伴們決定籌備一個能長期推動性別平權與體育結合的組織——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

同年,他們先是舉辦了名為「尋找彩虹境外」的行動,分為兩大計畫:「彩虹行腳」與「平權鐵人」。「彩虹行腳」以一台胖卡為行動基地,60 天內走遍全台各地,與在地志工合作,深入山區與鄉鎮,放映多位平權倡議者的生命故事,並與民眾面對面對話,解釋同性婚姻的意義與必要性。而「平權鐵人」則以三項運動——路跑、單車、登山為主軸,將象徵多元與平等的彩虹旗一棒接一棒,橫跨六座高山、串聯全台各縣市,最終將旗幟遞交立法院,象徵將平權訴求送達國家決策核心。
協會名稱中的「運動」不只是體育運動,更是一場有關性別與社會正義的運動。透過積極推動性別友善的運動場地租借、辦理工作坊與課程,鼓勵多元性別參與運動、打破陽剛霸權的體育文化,甚至逐步促成同志運動隊伍的組成,這正是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成立的目標。

體育外交與平權交流,讓世界看見不一樣的台灣
近期,隨著歐美國家保守派的崛起,包括美國總統川普取消多元、平等與包容(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政策,英國最高法院將《2010 年平等法》中「女性」的定義限縮為僅指生理女性,匈牙利更通過禁止同志遊行的法令。這些趨勢不免令人思考:LGBTQ+ 權益是否正面臨倒退?
對此,楊智群與現任理事長賴文偉不約而同表示,雖然國際情勢令人憂心,卻也讓台灣在人權議題上的進展變得格外珍貴,甚至可能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重要典範。

「體育外交、平權外交」,是一種柔性的國際交流方式,透過與國際同志體育組織的合作、派台灣選手出國參賽,讓世界看見台灣在性別與多元平等上的努力與成就。這不僅拓展了台灣在人權上的努力,也讓台灣這座島嶼在全球人權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協會也正積極推動國際賽事的「回流」,其中一項重要目標便是爭取 2030 年世界同志運動會在台灣舉辦。「我們除了希望爭取主辦權,也同步培養代表台灣出賽的選手團隊,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被看見。」賴文偉談到協會未來方向時表示,這不只是舉辦一場賽事而已,更是希望打造出屬於台灣、具創意與多元想像的全新運動會形式,例如結合文化策展、影展市集等元素,讓世界看見不一樣的可能。
他笑著說:「我們認為這會是一個如同奧運般的運動經濟,能帶動國際交流、地方發展,並與在地民眾軟性溝通,也是讓更多人認識 LGBTQ+ 多元性別權益的契機。」

寫下我們的歷史,傳遞運動的火炬
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不僅行動,更致力於留下痕跡。他們透過書籍出版、廣播節目、人物採訪與歷程紀錄,補足主流史觀中缺席的性別與運動故事,讓曾揮汗奔跑、舉旗吶喊的彩虹身影被看見。從《今夜不設限》入圍金鐘,到《當王國逐漸天亮》出版計畫,協會也正拓展至亞洲各國的同志生命故事,並深入記錄同志的經歷,挑戰文化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此外,協會透過工作坊、講座及社區連結,培育新世代運動參與者與倡議者,關注同志、年輕人、新住民與移工等群體的身分處境。這些努力是對多元價值的實踐,也是文化記憶的重建——唯有當歷史被記錄、聲音被聽見,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走過近十年歷程,從最初一場自發的小型運動會,逐步成為聯結國際、串聯社群、推動政策與教育的倡議核心。雖然婚姻平權早已通過,但仍有許多黑暗之處仍待除魅,這一切,就如同一場尚未結束的接力賽,協會深知改變不會一蹴可幾,但只要不停止奔跑,就不會停滯不前。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下一棒,在這夜的王國之中,繼續傳遞希望的火炬,照亮所有黑暗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