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的尊嚴,到一群人的希望:脊髓損傷基金會副董事長劉金鐘
從癱瘓傷者到無障礙改革推手,劉金鐘用輪椅推動整個社會前行,翻轉命運、倡議立法,打造尊嚴與希望共存的友善世界。
一場車禍讓劉金鐘終身癱瘓,卻也成為他改變命運與社會的起點。他從絕望中站起,發明輪椅舞龍、自創復健法,並創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致力於協助傷友重拾尊嚴與希望。身為多個中央部會的無障礙委員,他推動無障礙法案、站立式輪椅、平整月台與身障者改裝重機等政策,為打造友善社會不遺餘力。他深信,無障礙不只是硬體建設,更是觀念與制度的改革。如今,他希望將倡議的火炬傳承給年輕世代,持續推動傷友自立與平權。

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將劉金鐘的人生從巔峰拋入深谷。那年他正值三十而立,卻在萬分之一秒內失去所有知覺。從被宣判終身癱瘓,到發明輪椅舞龍、推動國家級無障礙法案,他不僅將自己從絕望中拉起,更將這份切身之痛,淬鍊為改變社會的動力。
如今,他的身影活躍於行政院、交通部等超過 24 個中央部會的決策桌上,以無障礙委員的身份,將傷友的需求帶進政策核心,致力於從法規的源頭,掃除所有阻礙生命前行的有形與無形障礙。
漫漫長路:從二次傷害到自力翻身
「我只是站在路邊,只聽到引擎『轟』一聲,我就倒地了。」
劉金鐘回憶起改變一生的瞬間,「倒地那一剎那,我只看到天空,然後全身都不能動了。我心想,我的下半身不見了。」更糟的事情卻仍在等著他——慌亂嘈雜的路人、鳴笛而來的救護車,成了開啟他「二次傷害」的背景音。在那個緊急救護 SOP 尚未普及的年代,眾人像搬麻布袋一樣將他抬上擔架,沒有人為他固定碎裂的頸椎,每次晃動,都讓他的脊髓神經損傷更深。
更荒謬的是,略過近在咫尺的台大醫院,他被送到較遠的市立醫院,又被急診醫生草草判斷為「驚嚇過度」,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醫生沒有打麻藥,直接拿鑽頭在我太陽穴旁鑽孔、鎖上螺絲,把我固定起來。」冰冷的金屬刺穿頭骨的聲音至今仍是夢魘。接下來一個月臥床的時間,劉金鐘回憶起那時候的心情,「那時候真的覺得,如果一輩子都要這樣,不如死掉算了。」
出院時,健保只給付半年住院,他甚至還不會自己翻身。劉金鐘想到了一個方法,將一磅重的沙袋綁在手上,用盡全身力氣甩動身體,只為幫自己翻個身。
這段路,他走了超過半年。他坦承當時內心非常痛苦,無數次萌生想要輕生的念頭,但一個轉念,讓他給自己一次機會,「既然摔不死、咬舌也痛得不值得,那我就給自己兩年時間。」這份與自己的約定,成了他拚命復健的唯一動力。
他發現自己並非完全不能動,只是力量小到動不了,「既然力量是可以訓練的,那我一定有希望。」這個單純信念,支撐他走過最黑暗幽谷。

找回尊嚴:打麻將也能是復健?
「復健,是非常無聊的事。」劉金鐘笑著說。一般的復健方法就像是,將十個杯子從左邊拿到右邊,再從右邊拿到左邊,重複機械性動作讓他不到兩下就想放棄。他心想:「我要做的是細微動作,像寫字、拿筷子,我該怎麼練?」於是他發明了一個創新性的復健方法——打麻將。
「禮拜六下午沒事喔?來我家幫我復健,打三圈!」他打電話給同學,把牌桌當成復健中心。一開始,他連洗牌都有困難,只能用雙手一次搓一張牌,慢慢地,他能一次搓兩張、四張。這段「自發性復健」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比身體功能恢復更重要的是找回「活著的希望與尊嚴」。
後來,某次劉金鐘前往臺大醫院回診,在那裡他遇見了現在脊髓損傷基金會的董事長林進興:「請問你也是脊髓損傷的傷友嗎?」原來林進興有如守株待兔般,在那裡等候未來的戰友,當場邀請劉金鐘加入甫剛草創的中華民國脊髓損傷總會(*註)。
(*註)中華民國脊髓損傷總會為「脊髓損傷聯合會」的前身。
劉金鐘發現,當下多數組織僅以提供「精神支持」為主,於是他與夥伴討論,希望能夠提供實質訓練的「中途之家」。當他被推舉為「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的理事長時,便提出了心目中的唯一條件:希望這裡是能夠為傷友提供實質幫助的地方,而不單純是一個庇護工場。
在這理念下,他將自己的復健經驗帶入中心,發明世界第一條「輪椅舞龍」。由九位傷友串聯起來,一手舉著舞龍道具、一手操作著電動輪椅。劉金鐘強調,能夠做這件事的意義很大,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讓傷友們發現,自己也可以做到連一般人都做不到的事,讓他們找回驕傲與自信。



創造希望,打造友善世界
「你來到這裡,就是要讓你活得有尊嚴、有希望。」這句鏗鏘有力的承諾,是劉金鐘為「潛能發展中心」所定下的核心精神。他堅信生命的意義不在於苟延殘喘,而在於能夠抬頭挺胸、自我實現。因此,中心的所有服務都圍繞著「創造尊嚴與希望」這個目標:從教導生活自理以重拾尊嚴,到提供職業培訓來點燃對未來的希望。
然而,當越來越多學員帶著希望準備重返社會時,卻往往撞上更高、更冷的一堵牆。「我們訓練了半天,但阻礙他們的是外面的物理環境。」劉金鐘一語道破困境。一個充滿障礙的社會,能輕易澆熄個人奮力點燃的火苗。他深刻意識到,必須著手改造社會環境,包括硬體上處處受限的大眾運輸、難以尋覓的無障礙房舍;以及軟體上,源於眾人不理解所產生的同情與標籤。
這也區分了不同組織的角色定位。劉金鐘解釋,潛能發展中心的核心是「對內」,以「創造尊嚴與希望」為宗旨,專注於傷友個體的培力,透過生活自理與職業技能訓練,從內部點燃他們重生的火苗。
而基金會的核心則是「對外」,以「將社會打造成一個友善的世界」為目標,致力於推動大環境的改革。從無障礙硬體的建置、社會觀念的溝通,到政策法規的倡議,都是基金會的業務。例如,他們走入醫院,由「同儕支持員」為急性期傷友帶來第一線的關懷;同時也走入社區,推動「保命防跌」計畫,協助長者改善居家安全,將友善環境的理念擴及到更廣的群體。
從一個人的尊嚴,到一群人的希望,再到整個社會的友善。基金會的成立,標誌著一場溫柔而巨大的社會革命,他們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社會給予,而是主動出擊,為所有需要的人,打造一個能安心生活的無礙環境。

推動輪椅,更要推動社會
劉金鐘深知,單靠自身力量不足以撼動結構性的困境,因此他總積極尋求外部的跨界合作,整合各方資源,串連起許多意想不到的合作。其中,包括與研發經國號戰機的漢翔公司合作,與工程師研究開發「站立式輪椅」。此外,他也與工研院合作研發「外骨骼」機器人、與長庚醫院探討「神經繞道」手術等創新療法。
對他而言,傷友的需求就是最清晰的研發藍圖,藉由將這些需求拋給不同領域的頂尖團隊,不僅為傷友找到了解方,也讓台灣的航太、科技與醫療產業,找到了充滿人性溫度的應用新方向。
從爭取自身權利傷友成為政策倡議者,他認為法律與政策才是改變社會最根本力量。然而這條路漫長而崎嶇。「我們推法案平均要花十年。」例如火車月台平整化工程,使台灣成少數擁有平整月台國家;或者,也有讓傷友享受騎乘重機樂趣的法案。




當大眾質疑傷友騎重機很危險,劉金鐘則質問官員:「請拿出數據,證明身障者騎重機肇事率比一般人高。如果拿不出來,就不要剝奪我們平等權利。」他堅信《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核心精神:只要一般人享有的權利,障礙者也應同等受到保障。最終成功爭取交通部修法,使身障者合法改裝三輪重機馳騁山海。
從修法、立法到政策推動,他像傳教士,一年安排數十堂無障礙課程,足跡遍佈全台的組織、學校與政府機關。從當年那個在路邊孤立無援、等待救援的傷者,到如今為無數人撐起保護傘的倡議者,劉金鐘的奮鬥,早已超越了個人的生命故事。


如今,他最大的心願,便是將這份倡議的火炬交給下一代,帶著從中心畢業的年輕傷友們參與會議、學習發聲。他推動的不僅是自己的輪椅,更是整個社會的觀念與制度,因為他深信,唯有讓每個人都能重建希望、並擁有一個能支持他們前行的友善環境,生命的潛能才能真正被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