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又龜毛的細節控:一起共備共好是「特教老師的好點子」
三位注重細節的資源教室老師,有感於特教教材準備不易,決定一起投入經營臉書粉絲專頁「特教老師的好點子 x MSJ special idea」
三位來自不同學校、同樣重視細節的資源教室老師——manman、snini 和 janice,因教學理念契合,創立「特教老師的好點子 x MSJ special idea」粉絲專頁,分享自製教材與教學經驗。特教現場充滿變數,他們以堅持與創意,設計出能配合多樣需求的教材,如「生字書寫作業本」、「卡樂佛出任務」等,並藉社群串連全台特教老師資源。從校內耕耘到線上共備,她們用熱血與細膩,為特殊需求學生打造更有支持的學習環境。這股力量,也期盼更多人一同加入。
午後天氣清朗,來到國小校園,三位老師在外迎接。她們是 manman、snini 和 janice,因編纂「特殊教育教材」而相聚,2019 年成立臉書粉絲專頁「特教老師的好點子 x MSJ special idea」,記錄教材誕生的過程和成果,也分享教學思維與心得。

教學現場多元複雜,特教老師需夥伴
manman 表示,三位都是「資源教室」(*註)老師,分別在不同學校任教,因朋友牽線相識。但真正開始合作,是在彼此分享教材時,發現「我們三個剛好都是細節控,也很喜歡玩教材,」manman 說。
(*註)俗稱資源班,台師大特教系兼任教授張蓓莉,在1998年的論文定義「資源教室」,指在固定教室、提供評量、直接教學或其他特殊需求的服務,協助有特殊需求學生就讀普通班的一項特殊教育安置方案。簡言之,在「普教融合」的前提下,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一般情況下仍在普通班學習,在早自習或課後等其他時段,改至資源班學習。
snini 打趣補充,是「一樣變態、龜毛」的程度。她解釋,「特師的工作永遠有未知挑戰,就算每年都教同年齡段,個案不同,教材就不同,須對應孩子需求。」完美主義背後,是對孩子學習的在意。
而特教是大框架,裡頭分「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兩類,三位老師的對象是前者,但即使單一類別,也有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智力障礙或肢體障礙等情態差異,有些時候,學生還可能有合併障礙的情形。
因此,教學現場的樣態多元,仰賴老師們的經驗判斷。snini 說:「需要很多摸索,才會找到相對有效又不難的方式。如果每個老師都從零開始(安排教學、教材)太慢了,挫折感會很多。」她們都經過獨自探索的無力,明白有夥伴的重要性。
janice 想起三人一起拚教材、參加教育部比賽的回憶,她形容:「我們真的很瘋狂,過年的晚上,三個人在那邊趕,我還要出遊⋯⋯」manman 忍不住接話:「我記得,那時我就說,妳趕快給我,我來印!最後壓線去寄件。」笑語中展現「MSJ」的好默契。

配合孩子特殊需求,教材設計有技巧
在十二年國教推動下,108 課綱應運而生,其中,針對特教的《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是老師們在安排課程、設計教材的重要依據,為回應總綱「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三大核心精神,老師們對課程的安排,很需費心。
janice 指出,不同特生有不同學習重點,舉例來說:情障孩子需要「社會技巧」,聽障或語障孩子著重「溝通表達」,學障孩子要訓練「記憶策略」等。眾多學習主題之外,為減少特生在學業成就上的失落,「職業探索」也是老師要為學生開發的學習領域。
同時兼顧多重需求的考量下,snini 表示,教材的設計不會只「照顧到一個學生、一節課教完就沒了。」她提到 MSJ 的「生字書寫計畫程序作業本」,因一次和職能治療師合作,了解到「文字其實可以拆開來看,分區塊處理,讓孩子用上下、左右的部件去記憶,透過先好好觀察字,有系統把字分開,再組裝回去,更能將字的每一筆劃和位置看清楚,不會是亂抄。」
搭配遮板小道具,老師們表示,過程可促進孩子思考、增進記憶力,無需太複雜技巧,就能提升學生寫字準確率,也訓練觀察和記憶。她們相信學習不只是「短線地把內容記起來就好」,而是「學習策略」的培養,也就是建構學生「如何學」的能力。
概念看似抽象,但 MSJ 以廚師學習廚藝,來比喻學生學習生字的過程:「關鍵不在處理不同食材(生字),而是如何利用不同食材(各課生字),熟悉並掌握烹煮方法(學習的策略和能力)。」

manman 介紹另一套「卡樂佛出任務」教材,是結合大富翁、具本地特色,並讓學生練「形容詞」表達的桌遊,透過遊戲,學生能將所學融會貫通在個人生活中。manman 表示,教材只是輔助孩子領略「學習策略」的媒介,更重要的是,當他們掌握學習方法,就能更靈活運用並吸收其他知識。
「卡樂佛出任務」的地圖、角色卡和說明手冊,幾乎由三人自己繪製,她們笑稱,當時年輕熱血,著重細節到顧不及成本,原先有縣府補助經費,最終還是不免自掏腰包來完成。


教師串連自身資源,為特生打開視野
特師要動用自身技能和資源的時刻,不只是生產教材時。manman 提到,她帶高年級進行職業探索時,「請我先生來教手沖咖啡、找賣咖啡豆的朋友,和學生在運動會擺攤。還有,我會做簡單麵包、饅頭、蛋糕,也拿出來跟學生分享,因為喜歡植物,曾教過學生綁苔球,從我擅長的事出發,我想教學生學會生活。」
一旁的 snini 則說,有時自己不擅長的,為了讓學生體驗,也試著去學:「其實我不太會煮東西,但這是很吸引小朋友的,我就逼自己去煎蛋餅啊⋯⋯過程也可以給他們看,老師一樣從不會到會,就是跟他們一起學。」除此之外,活動也是讓學生體會分工合作和人際協調,snini 分享一名學生的事後回饋,說他學到:「哪裡需要幫忙,我就去哪裡。」
三位老師一致感嘆,這個體會對特生來說相當不易,因為「很多孩子從小都是被照顧,可能大人們覺得他們能力不好,所以他們還沒開口,人家就幫他做好了、幫他補上了,但這個孩子在這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其實也可以幫忙。」
janice 感概道:「特教老師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學生從不會寫字,到可以寫出自己的名字、考試從 20 分,進步到 48 分、或是花了三年,終於把九九乘法表背起來⋯⋯這樣的小事,我們都會非常大力讚美學生,但別人真的不懂我們的成就感在哪裡,大環境對我們的期待很高,但我們可以做事的時間、相關的配套資源,都還差很遠。」


三人發跡到影響全台,線上連結的特教網絡
MSJ 表示,教學只是特師工作內容的五分之一,過程還要靠自己看書、找論文、想方法。manman 直言:「很多老師回家弄完小孩,半夜還要爬起來做教材。」
因而,教材的模組化更能增加效率。snini 說,粉專上傳的「生字書寫計畫程序作業本」,目前已完成了各出版社、一到六年級的版本,這些教材能面世,除了 MSJ 三人力量,還因她們匯集了 80 多名、來自全台各地的特教老師,一起在線上備課。

snini 說:「透過公司(*註),一次可能十幾個老師一起上線,我負責兩課、他負責兩課,本來 40 分鐘才能完成的事,3 分鐘就解決了。每個人都出一點力,就可以共享一切成果。」
在校園裡,特師是少數,可能只有一、兩位;另外,學生家長也不見得承認,自己孩子有特殊狀況,老師連身分都得保持低調。
種種因素,使得特教老師很難在第一時間,找到能分享感受的對象。但是,透過網路「傳情」,snini 說:「我可以找到跟我有共鳴的人,有些主題我傳給另一個有需要的老師,他會用在他的學生上,他用了他就會懂,我們會有共同的感受。」
靠著社群連結,在各自崗位耕耘的特教老師們,正努力為自己和學生織安全網。然而,如何能真正改善實務現場難題,或許還需更多人的參與,為特教老師、學生們,出些好點子。
(*註)此處指「美好共備有限公司」,MSJ 為 80 人線上共備團體取的暱稱。團隊常將之簡稱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