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海廢不再廢——專訪日本北海道扇貝安全帽 SHELLMET 團隊
北海道漁村裡,廢棄扇貝殼被再次利用,打造出美觀又實用的 SHELLMET 安全帽,改善海洋垃圾問題。
全球海廢問題日益嚴重,每年有超過 1100 萬噸廢棄物流入海洋,對環境造成深遠影響。而位於日本北海道的漁村猿拂村,因扇貝產業蓬勃發展,每年產生約 20 萬噸廢棄扇貝殼,成為地方急需解決的環境難題。在此背景下,SHELLMET 團隊結合地方特色與創意,打造出全球首款由扇貝殼與回收塑膠製成的安全帽,成功將廢棄資源轉化為耐用環保的產品。
SHELLMET 的研發過程注重實用與美感,透過碳酸鈣強化材料,讓安全帽兼具高強度與吸震性能,並融入自然柔和的設計,成為一款實用又環保的商品。此外,其生產過程減少 36% 二氧化碳排放,真正實現環境永續的理念。產品自推出以來獲得高度關注,不僅解決了當地廢棄問題,也為全球廢棄物利用提供新方向。這項創新案例,展示了如何結合地方特色、環保理念與工業設計,讓廢棄物「重生」,SHELLMET 為台灣等海洋廢棄物問題同樣嚴重的地區提供了有力借鏡,啟發更多環保創意的可能性。
來到日本北海道的漁村小鎮,沿著海岸線,放眼望去是遼闊的大海,迎面而來的海風夾雜著來自大海的鹹腥,看似美麗的海岸線,卻也暗藏著許多隨著海浪而來的廢棄物。
塑膠瓶蓋、漁網、破碎的玻璃,每年數百萬噸的海洋垃圾悄悄威脅這片蔚藍。根據統計指出,全球每年進入海洋的廢棄物超過 1100 萬噸,相當於每分鐘倒一台垃圾車的垃圾進入海中,而這些垃圾需要數百年才能分解,為海洋環境帶來了長期的壓力和破壞。
然而,在倍受廢棄扇貝困擾的北海道漁村猿拂村,卻在這樣的困境中打造出一個小而有力的創意——SHELLMET,世界上首款由扇貝殼和回收塑膠製成的安全帽,重新定義了海洋廢棄物的價值,讓全世界看見了環境永續的新路徑。

從廢料變資源的扇貝殼
在日本北海道漁業中,扇貝產業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在這個繁榮的產業背後,卻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環境難題:每年約有 20 萬噸扇貝殼,大部分未被有效利用便遭廢棄。而在扇貝捕撈量位居全國第一的北海道漁村猿拂村,更是如此。
2021 年面臨廢棄扇貝殼出口商撤出,導致約 4 萬噸扇貝殼被遺棄的問題,這些殼難以自然分解,又會占用大量垃圾處理資源。SHELLMET 團隊分享專家意見指出,扇貝殼除了佔空間外,殼體堆積所產生的惡臭、內臟殘留的重金屬滲出,皆會造成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更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看似自然的材料,實則造成環境的巨大負擔,眼見扇貝殼的廢棄問題日益嚴重,日本東京廣告公司 TBWA\Hakuhodo 與甲子化學工業公司決定攜手合作,為這座小漁村找出廢棄物的解決之道。
「當初選擇扇貝殼,除了是當地是因為它不僅量大且穩定,而且內含的碳酸鈣成分,是具有高強度並廣泛用於建材和水泥的材料。」SHELLMET 研發團隊表示,碳酸鈣是製造耐用材料的重要成分之一,而扇貝殼的結構在自然界中也通過了惡劣環境的考驗,相當可靠。而在使用面上,當地漁民長時間在海上作業,工作環境不穩定,常有跌倒風險,因此日常非常需要佩戴安全帽以保護自身安全,加上日本也因地震等天災頻繁,安全帽作為防災用品的需求也廣泛存在。
確定了材質與需求,SHELLMET 便在一次次的實驗中逐漸成形。團隊最終匯集各方技術,透過將扇貝殼研磨成粉末,與回收塑膠混合,增加安全帽材料的硬度與耐用性。廢棄資源再利用的初衷實現了,不只解決了當初的環境問題,創新材料的潛力也在團隊的努力下,被許多人看見。
不只安全,也要兼具美感
「如何抽象化扇貝殼的形態,並將其轉化為日常生活中不顯突兀且令人想使用的產品,是我們最主要的考量。」SHELLMET 的外形設計別具匠心,為了傳遞產品故事,團隊希望讓人們看到時能聯想到扇貝,但若直接呈現貝殼的外型,又擔心會顯得太過滑稽,使人們的使用意願降低。
於是,他們在設計過程中不斷打磨,擷取扇貝的紋理,妥善融入安全帽設計,顏色上則採用了自然柔和的色系,如貝殼白、海洋藍等五種顏色,打造出實用又美觀的流線外觀,溫柔回應了「讓自然回歸生活」的設計理念,一舉獲得 2024 金點設計獎產品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

而回到安全帽的關鍵本質:「安全」,設計團隊強調,由於將扇貝殼特有的肋狀結構融入其中,成功讓 SHELLMET 比一般安全帽高出 133% 的強度,在硬度、耐用性以及吸震性能上均符合國際標準。相比傳統的全塑膠安全帽,生產過程也更加環保:減少高達 36%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且製作材料完全來自回收與廢料。一頂頂 SHELLMET 問世,每一頂都飽含了研發團隊的細心與對環境永續的堅持。


長椅、消波塊,海洋廢棄物的下一步
自 SHELLMET 推出以來,獲得國內外媒體報導與大量社群分享,反響熱烈。即便獲得階段性成功,團隊沒有停下腳步,因為他們知道,每年仍有數十萬噸可用廢棄物被焚燒或填埋,「我們認為推動更多回收是實現可持續社會的關鍵。」目前,SHELLMET 除了在日本當地漁業領域推廣,人們也可在騎乘自行車時配戴;與扇貝殼相關的其他項目,包括消波塊和長椅的開發也在進行中。團隊也放眼淡菜(青口貝)和牡蠣等同樣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貝殼,期待激發出更多實用且環保的產品與想法,努力將可持續且充滿美感的產品推廣至更多地區。
從北海道漁村的一片扇貝殼開始,SHELLMET 團隊讓人們重新看見廢棄物的潛力,他們希望與海廢問題同樣嚴重的台灣分享:「『結合故事的製造』是關鍵,將地方特色與材料故事融入產品中,就能賦予產品不同的意義。」放眼台灣的海邊,塑膠垃圾、發泡材料、廢棄漁網、牡蠣殼及魚類屍體⋯⋯,也已經有不少團隊投入開發設計再利用,SHELLMET 的案例或可讓我們借鏡,與地方共同探索更多可能性,運用專業技術與設計的力量,廢棄物不再廢,而是能回到日常生活,為人所用。
「我們是一家創立於 1969 年的塑膠製造商。正因為長期以來深刻了解塑膠的優點與缺點,我們希望實現環境更友善的社會,在這個塑膠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備受關注的時代,積極探索與塑膠共處的新方式。」參與 SHELLMET 開發、來自甲子化學工業公司的夥伴這麼說。
曾經的「廢棄」,如今成為「守護」,SHELLMET 的海廢再生之旅,至今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