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不斷的死結——海底廢網纏繞海洋生態

潔白沙灘與翻湧浪花,搭配層層堆疊的玄武岩絕壁,由九十餘座大小島嶼構成最純粹的澎湖,素有「菊島」的美稱,也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群島。只是,在美麗景致背後,海底下的暗潮仍在翻湧。
在澎湖長大的葉生弘,自小便與海為伍,身為漁民子弟,他曾經熟悉漁網帶來的豐收喜悅,但在十多年前,由漁夫轉型經營休閒潛水教練後,他親眼看見海底另一面真實而殘酷的現況——成堆廢棄漁網覆蓋海床與珊瑚礁,讓海洋生態難以喘息。
「很多廢網不是漁民刻意丟棄,而是捕撈時纏到礁石或海床斷裂,最後遺留在海底。」葉生弘解釋,近年確實發現有整捆漁網被丟棄在海中,而這些網子會隨海流擴散,把整片珊瑚覆蓋,生態也因此被扼殺。
面對漁民與環境保育之間的拉鋸,葉生弘指出,「依循正當漁法進行捕撈,本身並無可厚非,因為人與魚都需要一個生存的空間。」唯有彼此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才能逐步找出真正可行的解方。


合法漁業與失靈的實名制
刺網是全球最常見的漁法之一,但同時也飽受爭議。台灣雖已建立完善的漁業管理制度,對底刺網、玻璃纖維刺網等漁具皆有合法執照與規範,確保漁民捕撈的正當性。然而,當這些網具因破損或意外被棄置於海中時,便會持續無差別地纏繞、捕捉海洋生物,形成所謂的「海底殺手」,不僅威脅魚群、海龜、珊瑚的生存,也對海洋生態造成長遠傷害。
「你要在每個浮球上印船名幾乎不可能落實,制度設計跟實際執行落差很大。」葉生弘指出,政府曾推動「漁網實名制」,希望能追溯漁網來源,進而加強管理,但卻因執行困難淪為空談,加上執法單位資源有限、漁民作業正當合法,導致廢網問題持續累積,形成一個「合法卻危險」的死局。
現行政府提供廢網回收換現金的措施,雖然能減少隨意丟棄,但教育不足、宣導有限,無法從根本改變習慣。——葉生弘

潛水員與廢網的拉鋸戰
「面對不斷增加的廢網,真正能把它們移除的,只有潛水員。」葉生弘提到,清理海底廢網,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加危險,廢網往往纏繞在礁石縫隙、海底珊瑚之間,一旦潛水員下水進行清除,就必須面對能見度低、水流強勁,以及隨時可能被纏住的風險。
此外,清理作業通常需要潛水員長時間停留在深水區,氧氣供應與身體負荷都是巨大挑戰,若潛水員一個不慎身陷漁網,便可能被網線纏繞,失去行動自由,甚至面臨氣瓶剩零的威脅,另外像是部分廢網重量高達數十公斤,往往需要兩至三名潛水員合力搬運,也是清理行動中最棘手的環節之一。
「廢網很容易勾到潛水員的裝備,萬一被拖上水面,特別是在 18 米以下的深度,非常危險。」他解釋,潛水員通常下水前需背上浮力控制裝置(BCD)、氣瓶和呼吸調節器等等,但為了減少漁網纏繞風險,只能減少BCD上的物品,避免漁網纏繞將人帶上水面。
葉生弘指出,潛水志工免費協助清理,但制度缺乏即時性,數萬元就能處理的問題卻拖延數月,與一年百萬的生態維護投入形成強烈對比,也凸顯政府在執行效率與環境保護上的落差。
企業攜手潛水員,為海洋拉開一條呼吸縫隙

近年來,不少企業開始將海洋保育納入 ESG 計畫,透過資源投入與行動實踐,展現對環境永續的關注。以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為例,2025 年便啟動「全台淨海列車」,首站在東北角就號召志工清出了 634 公斤海廢,同時也邀請葉生弘與團隊一同參與,讓企業的力量與專業潛水員攜手,為海洋注入實質的改變。
以這次合作為例,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除了提供經費與後勤支援,更讓葉生弘印象深刻的是基金會派出的活動聯絡人 志豪。「他不是潛水員,但全程投入幫忙,甚至和船員一起把兩噸廢網拉上大船。他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真的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

葉生弘表示,這樣的態度讓團隊深受感動,也看見企業參與的另一種可能性,不僅止於資源投入,更能透過實際參與展現對議題的認同。但他也直言,「企業願意投入資源當然很好,但很多時候只有一次,缺乏持續性。」葉生弘強調,若僅依賴一年一次的 CSR 活動,難以真正解決問題。「廢網每天都在增加,如果沒有制度性、長期性的解決方案,清理的速度永遠趕不上製造的速度。」
在他看來,要解決廢網問題,必須「多方合作、各司其職」,葉生弘進一步指出,源頭管理與回收機制是當務之急,「只要限制正確,環境就會自我修復。」因此,他更堅信源頭管理與教育才是長久之計。
多年來,葉生弘與團隊不僅淨海,也積極分享海洋現況,盼能喚起更多人對海洋的重視。「我沒有辦法要求別人一定要怎麼做,但我能把自己的公司顧好,把想做的事情做好,這就是我的方式。」他相信,從個人到企業、從政府到漁民,只要每個人願意多付出一點,海洋就有機會迎來重生。
「我們的教練在帶潛水時,只要看見廢網,就會順手拉走。至少在我們常潛的 35 米以內海域,已經幾乎看不到廢網。」——葉生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