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願意跨出步伐的人,都能跳舞:「舞拾人生」羅瑋君
「舞拾人生熟齡舞蹈教室」結合英國銀天鵝芭蕾課程,專為熟齡族群設計,讓學員在強化身體的同時,也找回生活節奏與優雅的身體,重新踏上閃亮的第二人生。
當多數人將芭蕾視為青春的象徵,羅瑋君卻選擇將它交還給每一位願意踏出第一步的熟齡大人。她創辦全台第一所熟齡芭蕾教室「舞拾人生」,不只是為了讓年過五十的身體重新啟動,更希望發起一場從個人健康延伸到群體文化的溫柔革命。在這裡,跳舞是一種陪伴自己老去的方式,也是重新發光的練習。

「一開始,我其實沒有想過要創辦一間教室。只是因為在課堂上,看見太多 50 歲以上的姐姐們退縮、悄悄坐到一旁。」
舞拾人生創辦人羅瑋君回憶過往的教學現場,語氣中有感慨,「她們說,跳躍會讓膝蓋不舒服,也擔心受傷。我心想,明明繳了一樣的學費,為什麼年紀比較大的學員,卻只能坐著看?這怎麼合理?」這種「付了錢卻只能旁觀」的處境,成了她創辦舞拾人生的契機,也道出許多樂齡族群在運動場域中,經常被忽略的不公平現實。
羅瑋君曾旅居英國七年,於倫敦當代舞蹈學院取得表演碩士學位,回台後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一邊教導科班學生,一邊在推廣部開設成人芭蕾課程。推廣部的學員年齡橫跨不同世代,從 16 歲到 60 歲都有,那時樂齡運動的觀念還不普遍,羅瑋君觀察到:熟齡學員與年輕舞者在身體機能、記憶力與協調性上存在明顯差異,而現行芭蕾的教學系統對她們並不友善。
雖然觀察到這點,她並不確定如何改善,「我透過網路查詢相關資訊,試著了解熟齡族在身體與心理上的需求,」她回憶,「後來,因緣巧合,意外找到英國皇家舞蹈學院推出的銀天鵝(Silver Swans)認證課程。」
那是 2018 年,這套制度在英國才剛推出三年,全亞洲尚無推廣案例。當她得知香港正舉辦一場認證培訓與考試,便毫不猶豫地飛往受訓。完成培訓後,她首先向北藝大推廣部提出「熟齡芭蕾」的開課提案。當時窗口人員還半信半疑:「老師,真的會有人來上這種課嗎?」最後只願意讓她試開三堂。沒想到課程才剛公布,立刻便吸引了 25 位學員報名,「那時我就知道,這不是冷門,而是從來沒有人替她們做過。」她語氣篤定地說。
「舞拾人生」這個名稱,不只代表了人生進入熟齡階段的數字「五十」,更象徵著透過舞蹈重新拾起夢想與身體自主權的勇氣。
正向面對老化:一場溫柔的舞蹈革命
如今,對羅瑋君而言,她想創造的並不只是一門芭蕾課程,而是一場關於老化、健康與尊嚴的溫柔身體革命。這裡的熟齡學員,從過去只能在其他舞蹈教室裡「看」別人跳,到現在能親自走上課堂「跳」出自己的節奏。她們所跨越的,不只是體能門檻,更是一層深埋在內心的不安與懷疑。
「老師,我真的可以做這個動作嗎?我會不會跳一跳摔倒?」
「老師⋯⋯,我的膝蓋會痛,我還能這樣跳嗎?」
「老師!我上一次學芭蕾是 40 年前了,現在記憶力跟體力,早就跟不上年輕人了。」
這些話,羅瑋君幾乎每天都會聽見。她從不否認這些顧慮,反而把它們當作設計課程的起點。「很多人以為芭蕾是小女生在跳的,事實上,正好相反。」她說,「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更需要練習身體的控制、核心與延展。勞動不等於運動。你種田、你搬東西,那些都只是消耗身體的本能,但你從來沒有訓練身體的肌肉、力量怎麼維持。」

課堂上,她常會考量每位學員的學習節奏調整教學內容,「她們的身體會誠實告訴你,什麼可以,什麼不行。」在她的教室裡,幾乎每個動作都經過仔細分解與轉化,例如:站姿從握住扶把開始,平衡從腳底的力量練起,旋轉則拆解為頭部、軀幹、手臂三段式教學,幫助學員循序漸進、反覆演練。



對許多學員來說,記憶力的落差是一大挑戰,羅瑋君坦言,熟齡者不像年輕舞者能一口氣記住八個八拍的舞碼,有時才第三個動作就卡住,進退兩難,這時老師的態度格外重要。「其實她們不是學不來,是沒有人願意陪伴在她們身旁,慢慢開始,一點一點學。」
她習慣用口語的方式帶領大家記憶:「這個動作是在訓練臀肌與核心,幫助妳上下樓梯的時候更輕鬆。」、「我們現在來轉一圈,不用怕轉不好,妳只要願意轉,神經就會開始建立新的連結。」這樣一來,芭蕾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舞蹈」,而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生活」。
讓音樂跟著身體,感受蛻變
不只在教學中顧及各種細節,羅瑋君在教室的硬體規劃上亦不馬虎。舞拾人生的教室架高木地板、專業舞蹈地墊、可以舒適休息的公共空間,以及符合關節活動節奏的課程,還有最特別,也是羅瑋君堅持的一點——每堂課,都有現場鋼琴合作。
「因為熟齡者反應比較慢,要讓音樂跟著她們的身體,而不是她們拚命去追音樂。」現場音樂能即時配合動作變化,不只是節奏支援,更是心理上的陪伴,不過這也代表著得多請一位專業音樂合作老師,多一筆固定支出。相較於坊間多半以預錄的音樂作為課程配樂,她笑稱自己不夠商業化,但只想堅持自己想要的教學方式。


如今,在多年的經營下,舞拾人生的角色早已不僅只是一間「舞蹈教室」。2023年羅瑋君成立「舞拾熟齡芭蕾舞團」,並於 2025 年舉辦了創團演出——《芭蕾選粹》,創團之初因缺乏演出實績與能見度,不易取得政府補助,經費來源全仰賴民間企業與個人贊助。在人力物力十分吃緊的情況下,仍然珍惜每一份資源,在有限的條件下呈現最好的表演。
這場演出的舞者們,平均年齡將近六十歲,許多人是在五十歲後,才開始接觸芭蕾,更有不少人是在人生的下半場,才迎來首次粉墨登場。最年長的舞者高齡八十,更曾許願要一路跳到九十歲,這大大激勵了全體舞者的士氣:如果連八十歲的姐姐都能做到,我們怎麼能說自己做不到?
經歷了數個月的密集練習、無數次的自我質疑、身體的疲憊與痠痛,都是為了在正式演出的時刻,跳出最好的自己——全心投入,享受舞蹈、享受舞台、享受觀眾、享受掌聲。身體條件不比年輕時,但投身所愛的精神,卻更加堅定閃亮。


建立活下去的節奏感,變得更有力量
這些年,透過銀天鵝課程的連結,舞拾人生的老師與學生們,有時課後會相約喝咖啡、分享旅行照、討論哪一齣舞台劇值得看,有人邀老公來看成果發表,有人說因為跳舞,夫妻關係更緊密,也找回與孩子的對話。

其實身體的改變只是表層的事。跳著跳著,她們不僅找回了健康,還找回了快樂,也重新被家人看見了。「我常常跟學生說,我們不單單是想為了變年輕而跳舞,而是為了變得更有力量。與其說我們在跳舞,不如說,我們是在建立一種活下去的節奏感。」羅瑋君分享。
舞拾人生不只是一間教室,更是一個讓人重新走入身體、情感、社交與文化的入口。羅瑋君用她的舞蹈專業,把「跳舞」這件事,交還給每一位願意踏出第一步的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