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棲地守護! 荒野保護協會圈護地再+1 為環境留住生機


荒野保護協會再度取得一座位於汐止山區,面積約1.77公頃的林地,並擁有實際管理權、並命名為「荒野2號地」,該山坡地保護區由南亞公司捐贈,同時也是荒野首筆由企業捐贈而獲得的自然棲地。

1.77公頃林地化身荒野2號地 入山調查已紀錄逾450以上物種!

荒野保護協會今(26日)表示,一直期望能透過各種管道來獲得土地的實質管理權,例如「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的方式」,將具有保育潛力的土地,依棲地需求的不同進行適度修復管理,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減少人為干預,讓自然恢復其原始的生機,幫台灣保留自然的野地。

但因農業發展條例限制「社團法人」持有農地,以及購置土地的資源有限,因此協會直到2018年才購得第一筆自有林地(宜蘭冬山鄉-荒野1號地)。多年來,志工持續於1號地進行生態觀察紀錄與環境教育,並累積多筆保育類動物出沒的影像紀錄。

「荒野2號地」位於汐止大尖山系,經實地探勘確認後,該地人為開發使用已停止多年、路徑不明,遊客不易抵達,已逐漸恢復為淺山次生森林。協會自2022年獲贈土地以來,志工夥伴便啟動生態資源普查工作,截至2025年6月25日,在有限的人力及時間下已累積超過2,095多筆紀錄,彙整統計出至少453種物種,而山羌、山豬、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活動痕跡明顯,顯示本地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極具保護價值。

荒野保護協會發現山羌、山豬、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活動痕跡明顯,圖為山羌(左)與山豬(右)。

共創永續未來:邀請社會大眾持續支持守護自然

荒野台北分會長游晨薇表示,「我們期許未來能擁有更多值得被受護的野地,為台灣保留更多大自然,不僅是推動環境教育,更是對這片土地負責的承諾,守護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與永續未來。」進行土地圈護是為了減少人為對自然環境的干擾,讓自然恢復生機,因此不會對外開放參觀或設置任何建物及設施。

而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荒野2號地」的生態與守護行動的價值,目前協會也已規劃進行2號地相關影像紀錄,呈現調查畫面與生態影像紀錄,期望藉由影像來說故事,讓民眾也能一窺這塊「圈護地」不為人知的樣貌,也體認到保留自然野地的重要性。

島榕
綠花肖頭蕊蘭

「我們相信,這塊土地的價值遠超過眼前所見,將它交由荒野保護協會守護,是最適合的選擇。」捐贈單位南亞公司資深經理王泳森表示,台灣獨特的地理與生態條件,因開發壓力使許多自然棲地快速消失,生物面臨威脅,所幸在大眾與企業持續關注支持下,越來越多珍貴棲地得以守護。

未來荒野保護協會將持續迎來更多共同促成的圈護土地,誠摯邀請社會各界一同為台灣留下更多自然棲地,讓大自然永續傳承、生生不息。

台灣藍鵲

Doiiin 為專注於 ESG 溝通與為議題創造影響力的綜合服務平台,致力於成為企業在永續議題上的重要夥伴。

© 2020 Copyright Doiiin 永續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