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社會設計的實驗——用系統支持脆弱,但不妥協尊嚴

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千餘名正值壯年的台灣人與輪椅為伴,脊髓損傷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也重新定義了生命的步調與價值。

一場意外,可能是車禍、運動傷害、工作意外,讓他們從此被迫與輪椅相伴,過去熟悉的生活重新改寫,人生的節奏戛然而止。在台灣,每年平均約有超過 1,200 位民眾,因各種意外導致脊髓損傷,成為所謂的「傷友」,平均受傷年齡為27.3歲,適逢生命正值壯年階段遭遇巨變。

在這個講求效率與競爭的社會裡,「慢」往往被視為落後,而「脆弱」經常與「無助」畫上等號。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是否可以透過更有系統的社會設計,讓這些被貼上「弱勢」標籤的人,重新被接納成為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心外圍的空地上,是傷友每天訓練自立生活能力的日常。

「看見不被看見的日常,」

週間晌午,走進桃園市楊梅區的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已有不少身心障礙者眉頭微蹙、緊握輪椅輪圈,一圈又一圈的圍繞在中心外圍空地練習,他們都是脊髓損傷來到中心的傷友。

這看似單調的動作,其實是為了訓練體能、熟悉操作輪椅的技巧,更是為了將來能夠自理生活、自由移動所做的準備。

這群人,看起來與你我無異,甚至許多才剛二十出頭,臉上還帶著青春稚氣;但因為一場車禍、一個墜落、一場疾病,人生從此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上下半場——「他們的下半身失去了知覺。」

桃園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創立的初衷,是希望脊損傷友能夠在身體復健之外,更能獲得完整生活上的支持。畢竟,重建人生所需要的,不只是醫療與照護,而是一整套關於「如何再次活下去」的社會系統。

那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藏著對生活重建的渴望。

「自立,不只是生活上不依賴別人,更是讓他們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董事長 林進興

董事長林進興提到,在一次又一次與傷友的對話中,他看到許多人的潛力被環境壓抑,也看到太多照顧體系只停留在「照顧」層次,卻沒有真正幫助他們「走出去」。

因此,他決心打造一個不只是提供庇護的地方,而是一個能夠讓傷友「重新出發」的訓練基地。以「生活重建」為核心,建立完整且有系統的復建流程,強調訓練而非依賴,鼓勵自立而非接受安置。

中心裡的學員,從洗澡、穿衣和吃飯開始,一點一滴重建自理能力。

舉例來說,中心會以「胸腰髓損傷者」和「頸髓損傷者」為劃分,採取階段式、模組化的方式,讓不同身心狀態的學員,都能依照自己的節奏學習,例如「生活重建課程」會從最基本的洗澡、穿衣訓練開始,再逐步銜接居家自主生活技巧、社區適應課程,最後才是就業與創業培訓。

這樣的規劃,讓每個人在自己的節奏下前進,不再是硬性的標準化流程,而是充滿尊重的「人本系統」,協助他們從「病房階段」順利過渡到「社區生活」。

這裡不只是庇護工廠、也不只是安置中心,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為了人的尊嚴與未來量身打造的社會設計實驗場。

從「照顧」到「賦權」,脊損中心像轉運站,讓人從谷底再一次出發。

「照顧」之外的「賦權」—— Empowerment 的具體實踐

在傳統觀念中,對於身障者的協助常常停留在「照顧」的層次,像是給予補助、提供資源,甚至安排志工協助生活。但這些幫助若缺乏「賦權」的設計,往往只能維持短暫的穩定,而難以讓個人真正回到社會網絡中。

而脊損中心的做法,則是典範式的 Empowerment 實踐。他們強調的是「能力的再建」,而不是對無助的替代。

中心鼓勵學員自己管理生活空間,推動輪椅體驗教育、講座分享活動,甚至從挑豆、烘豆到研磨包裝自製咖啡,也因為這樣的賦權氛圍,許多學員在離開中心後,開始在社區中創辦自己的品牌、投入公益行動,甚至回到職場任職,形成一股從「被幫助」到「幫助他人」的正向循環。

像是中心裡的仁祥,曾經歷數年幾乎無法外出的低潮、封閉自己,連對人說話都困難。但來到中心後,他開始接受系統性的生活重建訓練,開始能上台擔任講師、進入病房擔任訪視員,將自身經驗分享給更多剛受傷的傷友。

仁祥曾封閉多年,在中心陪伴下從日常中找到自信與節奏,如今能站上講台分享自己的故事。

不是替代生活,而是重建生活的能力。

即使身體受限,生命依舊可以選擇前進的方式;而只要系統夠好,尊嚴,就不會被犧牲。脊損中心用了超過10年的時間,證明所謂的弱勢,只是社會系統尚未對接完善的結果。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轉動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價值。

改裝機車,承載著傷友走出中心、重新生活的足跡。

Doiiin 為專注於 ESG 溝通與為議題創造影響力的綜合服務平台,致力於成為企業在永續議題上的重要夥伴。

© 2020 Copyright Doiiin 永續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