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到生活 台中市聾人協會推動平權與自立

仰賴視覺生活的「聾人」族群,長久以來被視為需要補償或照顧的對象,但這種視角往往忽略了他們完整的身份認同。他們並非單純因聽覺障礙而被定義,而是擁有獨特語言與文化的群體,與任何口語一樣能承載思想與文化,因此應該被賦予平等地位。
「他們就像各國人一樣,用著不同語言在跟大家打招呼。」——社團法人台中市聾人協會主任 李貞樺
台中市聾人協會,顧名思義服務對象以聾人為主,尤其是以手語作為主要溝通方式的族群。協會的服務項目涵蓋廣泛,從手語教學、文化推廣,到聾人個案輔導與資訊宣導都有所涉略。此外,也透過教育課程與社區關懷活動,鼓勵聾人積極參與社會。
李主任分享,15年前一群聾人朋友,在生活中常常面臨被忽略的處境,更清楚這份被忽略的感受,因此決定與朋友們一同創立協會。
協會目前僅有5名正職人員,剩下則是在活動時前來支援的志工們,「我們的理事長、總幹事都是聾人,與外界互動必須透過手語翻譯員,這在效率上確實不比其他單位順暢。」雖然正職人員全為聾人更能同理服務對象,但在對外交流上卻較為不易,更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共同消弭溝通的隔閡。

手語推廣與平權挑戰
「聾人的需求常常被忽略,因為他們雖然也是『生理』上的障礙,但比起來較不外顯。」李主任和我們分享,協會發現手語溝通陷入囧境後,就秉持著「只要對手語有興趣,任何人都可以報名,不論是專業需求或單純想多學一種語言。」因此,協會長年推廣手語,從基礎班、進階班到專業班,讓一般民眾、志工、甚至醫護與社工都有機會學習。
以「手語推廣」來說,協會會定期開設手語課程,分為基礎、進階與證照班,讓初學者到有志於成為手語翻譯員的人,都能循序漸進學習。除課程之外,協會也承接台中市的手語翻譯及同步聽打服務,無論是就醫、洽公、面試或參加會議,確保在各類活動與會議中,聾人朋友能獲得平等資訊,對協會來說,每一個願意學習的人,都是多一個溝通的渠道。


這些服務的背後,並非單純的便利,而是落實語言平權的具體行動。李主任分享,協會裡一名90多歲的林阿公,總是比約定的時間還要早在門口等待,「甚至我們約下午兩點到他家家訪,他會提前一小時在樓下等。」林阿公身邊的鄰居與親人多半看不懂手語,多年來早已習慣了獨自生活的日常,但因為協會的陪伴,讓他多了一個能聊天的管道。
在過去十五年間,台中市聾人協會一步一腳印,推廣手語文化、提供社會支持,並在平權倡議上扮演關鍵角色,讓許多原本孤立的聾人重新找到歸屬感。「協會創立初衷,是希望建立一個真正屬於聾人的服務單位。」李主任指出,聾人需要的不只是補助或輔具,而是能自由使用母語的環境,以及不再被忽視的尊嚴。
用「無聲小舖」打破沉默

「我們是小協會,要爭取資源比大單位難很多。」李主任提到,現今協會收入來源大多依靠政府補助與公益基金,收入有限卻要支應課程推廣、翻譯服務、活動舉辦等需求,經費仍常捉襟見肘。
因此除了教育與服務,協會還經營「無聲小舖」販售脆皮雞蛋糕與鳳梨冰,由聾人完全自主經營、製作到販售全程主導,展現自立工作的能力,「透過擺攤,不只是經濟支持,更讓社會大眾直接看見聾人的專業與價值。」
李主任分享,雞蛋糕攤常出現在校園、市集或企業活動中,例如中華電信或幼稚園,另外像是永齡希望小學也會邀請協會擺攤,這些機會不僅讓大眾接觸手語與聾人文化,也幫助聾人員工建立自信。


語言平權與高齡化挑戰
「語言是文化與尊嚴的核心,唯有真正落實平等,聾人才得以在社會中擁有完整的參與與發聲空間。」近年來,協會積極推廣「語言平權」理念,強調聾人並非弱勢需要被施捨,而是像客家族群或原住民族群般,擁有獨特語言與文化的群體。呼籲社會應該改善環境,營造公平的溝通條件,讓聾人能以母語自在交流,而不是以慈善視角將他們視為需要額外幫助的對象。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聾人長者在退休後希望參與社區活動,卻因缺乏手語翻譯與無障礙溝通設施而被迫退縮。協會期盼社區據點的工作人員與志工能學習基本手語,讓聾人長者能在地融入,不需遠赴協會才能獲得服務,「每一個社區都應該是聾人能安心參與的生活場域,真正實現在地老化與健康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