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看見台灣」的深情與使命——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齊柏林空間延續導演齊柏林的願景,以策展喚醒台灣人對環境的深刻關懷與行動。

位於淡水的「齊柏林空間」前身為倉庫,現由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營運,承載導演齊柏林未竟的環境理想。齊柏林以《看見台灣》空拍影像喚醒社會對土地關懷,2017 年因意外離世後,留下大量珍貴影像與未完成的《看見台灣II》。基金會由執行長萬冠麗帶領,致力於保存、展出其影像資產,並推動數位典藏平台。「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開放,定期策劃主題展覽,結合藝術家與專家對話,深化環境教育。展覽主題以關懷台灣環境為主軸,歷年主題有《見山》、《逐岸》、《映河》、《覓城》、《韌島》,以及 2025 年 3 月開展的《共森》,都是環境影像策展思維,讓觀眾以視覺感受土地變化,理解自然與人文的關係。

「別人是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我們不一樣,我們基金會就是要比人家快,連走帶跑地一直往前走,沒有資源就找資源⋯⋯」她是萬冠麗 ——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憑藉著執著與理想,讓更多人不僅看見台灣的美,更進一步思索著我們是否真的認識、理解,甚至是珍惜我們的家園。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 萬冠麗

未竟的凝視,永續的使命

淡水河畔的「齊柏林空間」,就在得忌利士洋行後方,隱密的巷弄間,靜靜乘載著導演未竟的凝視與對台灣土地的無盡摯愛。齊柏林的《看見台灣》曾深刻震撼這座島嶼上的人民,促使我們在土地的壯麗與瘡痍間深刻反思。

遺憾的是,2017 年一場花蓮豐濱上空的無情意外,讓這位影像記錄者的生命戛然而止,徒留龐大的珍貴台灣空拍影像資料,以及名為《看見台灣II》的未完成夢想。傷痛之餘,一群人毅然選擇延續那份來自空中的深情,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與團隊從最初的茫然,到如今步伐堅定,不僅要為齊柏林留下的一切找到安放之所,更要讓這份「看見」的力量在島嶼上持續發酵,成為環境永續的種子。對他們而言,這或許是一場「沒有掌聲的馬拉松」,但每一步都積累成更深遠的影響力。

齊柏林空間外觀。
《共森》展覽主視覺。

從影像到空間:看見的力量延續

最初,他們盤點其 25 年空中攝影生涯留下的龐大資產——近 10 萬張底片、50 萬張數位照片及近一千小時的影片素材。萬冠麗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建立數位典藏資料庫(iTaiwan8)讓台灣每一個人都能透過這個網站,更了解台灣。然而,她也深知,影像素材仍需被看見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她想起齊柏林生前便熱衷透過展覽與民眾對話,傳遞環境訊息,「齊柏林空間」的想法由此萌生,讓「看見、認識、了解、愛護這塊土地,然後有所行動」的理念得以延續。2018 年基金會成立;2019 年世界地球日,「齊柏林空間」於淡水正式開放。

「齊柏林空間」落腳淡水,萬冠麗形容為「冥冥之中老天安排」,因其交通便利且位處觀光聖地。對於空間設計,她對場地要求是:沒有太多柱子、要挑高,才能展現出齊柏林大幅空拍作品氣勢,像是倉庫型態,沒有太多的隔間,除入口的劇場與齊柏林個人物件區固定外,其餘空間依主題重新規劃。

團隊進行的每檔展覽,除齊柏林空拍作品外,每年依不同主題邀集偕同創作者,包括如攝影師、藝術家或特定領域專家學者,透過他們的觀點與齊柏林作品對話,讓展覽內容更豐富、多元。

2025 年《共森》主題展覽一隅。此特展以「群森之源」、「森林之境」及「森野之續」三大主題,探討當代森林議題與環境困境。
齊柏林空間的劇場,播放著齊柏林的相關影片。
展覽邀請「找樹的人」徐嘉君老師擔任影像偕同創作者。

河畔的教育基地:全民共學的場域

「齊柏林空間」是全民環境教育場域,導覽志工會依不同年齡層調整導覽內容。在全球氣候變遷、台灣宣示 2050 淨零碳排目標下,透過視覺化今昔對比,「用看的就知道環境在變化」,民眾能夠透過視覺影響心靈,播下關懷環境的種子,在此深刻認識台灣不為人知的一面。

每檔年度特展都是巨大挑戰,團隊雖非科班,卻需迅速找尋適合的專家學者擔任顧問,爬梳各種資料吸收知識,將硬的議題轉化為動人敘事。基金會依循齊柏林在《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一書中,所提及的山、海、河、城、人文五大分類,依序推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韌島》和今年度的《共森》等展覽,並將關懷環境的思維巧妙融入各主題。

萬冠麗回憶 2019 年推出首檔《見山》時,團隊不斷改進劇場效果,力求讓民眾感受齊柏林在空中雲霧繚繞的視角;如今《共森》展覽,團隊功力日臻成熟,首次實現了ㄇ字型包覆式劇場。

透過齊柏林導演對於影像記錄的分類,團隊將其融入展覽的主題當中。
展覽中透過沉浸式、環繞投影、互動遊戲等技術,融合香氛提升嗅覺感知,打造更加真實豐富的展場體驗。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影像內容部主管王俐文補充,每次策展過程中,要從海量素材裡找尋,說要講什麼故事給觀眾,最重要的就是先對自己提問:「希望觀眾走出去後心裡留下的是什麼?」因此,基金會內容團隊在策展時,敘事結構多遵循「美麗 → 破壞/議題 → 共生/展望」的脈絡,先以美好畫面吸引注意,再呈現破壞的震撼,最後引導思考共生之道,期盼觀眾在看見土地樣貌後能反思,用己身之力透過行動來關心環境。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影像內容部主管 王俐文

挑戰中前行:永續航程與展望

而經營非營利組織,募款是永恆課題。萬冠麗坦言募款非常不容易,曾有企業家質疑:「人走茶涼,『齊柏林』這個名字,時間久了還有多少人會記得?」但她堅定地認為,齊柏林基金會的存在,絕非一時。

每年在寫計畫時,儘管資金尚未到位,但她總想著「當你做善事提出號召,全世界都會來幫你」,等到需要的時候,資金一定已經籌措就位。

這份看似有點天真的信念,卻真的吸引了許多善緣,如全家便利商店連續 5 年以「零錢捐」的方式,將一年當中約 4 個月的零錢捐助給基金會,其他企業包括台達電子亦願意贊助重要投影設備等。這些穩定的支持,讓基金會敢於大步開展「數位典藏」、「校園公播」、「環境教育推廣」及「尋找下一個齊柏林」等計畫。

齊柏林導演生前從美國購買的空拍錄影器材。儘管在當時幾乎花上所有積蓄、和親友籌措經費,他仍選擇篤信專業設備對於影像的重要性。
紀念由 8052 人支持共建齊柏林空間的「燈・山」牆,僅有背面一側可以看支持者的姓名。

對萬冠麗而言,「永續」不僅是表面上的存續,更包含了環境教育的傳承與人才培育。《看見台灣》校園公播計畫已走遍全台灣 368 場,並與新北市政府合作「齊柏林環境紀錄獎」,鼓勵年輕導演關注台灣環境議題;2023 年舉辦「齊柏林飛閱台灣攝影獎」,則鼓勵更多空拍攝影師用鏡頭記錄土地故事。

展望未來,萬冠麗眼神發光,希望能讓「齊柏林空間」在台灣各地開枝散葉,更長遠目標是延續精神,繼續拍攝《看見台灣》系列電影,將台灣的環境議題帶向國際。

從突如其來的悲劇,到承載眾人期盼和努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從整理導演遺作、影像內容策展、環境教育教案推廣等計畫,希望那份「看見台灣」的深情與使命,將齊柏林導演關心環境的信念,依然能透過傳承與創新,在島嶼上持續翱翔。

Doiiin 為專注於 ESG 溝通與為議題創造影響力的綜合服務平台,致力於成為企業在永續議題上的重要夥伴。

© 2020 Copyright Doiiin 永續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