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海廢,好像滿好玩的!」 澄洋環境顧問顏寧的藍海夢

顏寧帶領澄洋,從海廢議題出發,打造台灣與國際接軌的藍海未來。

在國際間海廢議題蓬勃發展之際,顏寧敏銳察覺台灣尚有成長空間,決定轉換跑道,離開 NGO 職涯,與夥伴共同創立環境顧問公司「澄洋」。以海廢調查為起點,澄洋逐步拓展至海洋保育與教育推廣領域,成為台灣海洋議題的新生力量。團隊始終堅持將有趣、好玩的元素融入計畫中,讓更多人認識、喜愛海洋。

「其實,我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就覺得海廢這件事,聽起來好像滿好玩的,那就來玩玩看吧!」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在訪談一開始,就用她的率真打破了刻板印象。話雖如此,她話語間那股對海洋的熱愛與好奇仍真誠動人。

於 2019 年創立澄洋之前,台大城鄉所畢業的顏寧曾在國際環保組織工作多年,從遠洋漁業到減塑議題,她一步步走進海洋的世界。這段經歷,像是一場奇幻的探險,讓她有機會與國際學者交流、參與研討會,更在心中埋下了一顆名為「海廢」的種子。

從 NGO 到開公司——在角色轉換中尋找平衡

十年前,顏寧在國際研討會上發現海廢議題相當熱門,有許多充滿熱情的年輕研究者、非營利組織傾心投入。有別於國際間的蓬勃發展,台灣雖然有少數團體在關注海廢議題,但似乎還沒有足夠多人在意這件事。

「那時候就覺得這是很好的機會,很有發展潛力,但台灣討論的熱度並不高。剛好我跟我的夥伴,都遇到了一些瓶頸,嘗試其他職涯的想法逐漸萌生⋯⋯」於是,她選擇轉換角色,開創屬於自己的海洋故事。

「老實說,當初真的沒想太多,就覺得國際上有這樣的趨勢,台灣好像沒什麼人在做,那我們就來做看看吧。」顏寧笑著說,自己不是那種高喊著「拯救海龜」口號的人,但對海廢議題的好奇與熱情,卻是真真切切的。

澄洋確立定位為環境顧問公司後,主要收入來源便是政府標案,「一開始,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憑藉著對海廢的專業,以及過去在海洋領域累積的經驗,我們開始承接海廢調查的案子。」顏寧說道。

隨著海保署的成立,澄洋的觸角,也延伸到了海洋保育、海洋教育推廣等領域。「現在,海廢相關的計畫,大概佔了我們所有計畫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顏寧表示,其餘的計畫則更廣泛地與海洋保育相關。她分享,推廣讓更多人接觸海洋仍是關鍵核心,「我們會盡量在執行的計畫中,加入一些有趣、好玩的元素,讓大家更認識海洋、更喜歡海洋。」

顏寧(右4)與澄洋環境顧問團隊夥伴。
澄洋設計適合小學生的水質檢測營,教導海水污染和檢測的基本概念。

學術為帆,國際為槳:航向偉大的海廢航道

從 NGO 的一員,轉為創立環境顧問公司,澄洋的首要任務,並不是急著向大眾推廣海廢議題,而是默默地、堅定地,以專業為自己打造一副強健的骨架。「我們現在的角色,比較像是政府的顧問,跟以前在 NGO 直接面對群眾倡議不太一樣。」顏寧解釋道,他們希望透過學術研究,奠定自己的專業面,拓展更具影響力的道路。

「我們希望透過在同儕審查的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來建立起澄洋的專業形象與可信度。」顏寧說道,語氣中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求與尊重。

她深知,在這個領域裡,紮實的研究成果是與國際夥伴建立信任、促成合作的關鍵。也是因為有這些學術發表,澄洋後續才有了與韓國海廢智庫(Our Sea around East Asia Network, OSEAN)、夏威夷衝浪者基金會(Surfrider Foundation)等國際組織合作的機會。

「雖然,這條路走起來很漫長,但我們知道,這是建立專業與可信度,最穩固的方式。」顏寧以親身經歷,證明了學術研究的價值與力量。

顏寧主持海委會「廢棄漁具創新治理國際工作坊」。
顏寧參與「PFP專業人才計畫」,與美國五大環流(5 Gyres)一起拜訪國會議員。
顏寧向宜蘭岳明國中小與法國學校學童解釋海洋污染與調查方法。

從台灣出發:澄洋的海洋永續藍圖

投入海廢多年,聊起台灣海廢治理的特別之處,顏寧認為,「源頭減量政策」絕對是一大亮點。「在國際上,從源頭去管制塑膠製品,其實是很少見的。」包括像是禁用塑膠吸管、推動循環杯、網購包裝減量等政策,都是在其他國家很少見的作為。

此外,顏寧也特別強調台灣在「海廢再利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台灣是塑膠王國,在回收和塑膠再製技術上都有優勢,她舉例,像是廢寶特瓶可以變成紡紗,再製成各種紡織品,都算是很有突破性的技術。

而最讓顏寧感到自豪的,莫過於政府與民間彼此協力的精神。「台灣海廢治理最可貴的地方,是由民間力量主動串連,促成政府與民間共同成立海廢治理平台(*註1),讓雙方的對話展現在行動上。」她認為,這是台灣民主社會成熟的展現,也是海廢治理上的一大特色。

(*註1)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為 2017 年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現為環境部)與環保公民團體共同成立,並共擬「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

展望未來,澄洋將持續深耕國際連結,積極讓台灣參與國際,「我們希望能透過這些國際合作,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讓世界看到,一座小島,也能貢獻一己之力。」顏寧說道。同時,澄洋也將持續關注新興議題,例如海草的藍碳潛力(*註2)等,為台灣的海洋保育注入更多活水。

(*註2)「藍碳」指的是海洋生態系統(如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所固定並儲存的大氣二氧化碳。台灣雖然本島海草床面積僅約50公頃,但在東沙環礁海草資源豐富,具高度碳匯潛力。台灣的海草床儲碳,不僅有助減緩氣候變遷,也對海洋生物多樣性、海岸防護與水質淨化具有重要貢獻。

「老實說,參加這些國際會議、建立人脈,雖然沒辦法轉換成營收,但這是我們累積專業、建立信任的方式,也是我們持續前進的動力。」顏寧與夥伴在以澄洋構築的藍海夢裡,實踐對海洋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更有著對更理想未來的無限憧憬。

Doiiin 為專注於 ESG 溝通與為議題創造影響力的綜合服務平台,致力於成為企業在永續議題上的重要夥伴。

© 2020 Copyright Doiiin 永續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