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條心跳的見證——台灣公共急救的下一個起點

在台灣,每年有上萬人因心因性猝死離開,其中許多並非無法挽回,而是錯過黃金五分鐘的急救時機。設備是否觸手可及、民眾是否敢於伸手,成為公共急救最大的斷點。
在此背景下,由中保關懷社會福利基金會主辦、厚生基金會與台灣飛利浦協辦的 「New Life 200 公益感恩茶會」 於8月28日舉行。這場活動見證超過200個生命因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而延續,也提醒台灣:急救的價值不僅是設備布建,而是全民參與的行動力。
短短十年 創造世界前五
過去十年,台灣逐步建立起公共AED的安全網。自2012年修法以來,至2023年修正相關辦法,擴大應設置AED的場域範圍,至今已新增超過2,000台AED。根據統計,台灣的AED密度已從十年前每十萬人口不到20台,提升到2025年的超過65台,躍升全球前五。



「台灣只花了十年,就追上世界一流的EMS(緊急醫療服務)腳步。」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在茶會上指出,政策推動與跨界合作的確縮短了台灣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也回顧,公共場所AED普及後,存活率從5%提升至10%。來自醫療現場的數據,更顯示出AED的價值。
然而,數字背後代表的不只是設備數量。厚生會會長蘇巧慧立委提醒,這些成果背後是「兩百多個家庭的幸福」。她呼籲,未來AED不應只停留於公共場域,而要逐步走入社區、校園與家戶,成為全民日常準備的一部分。
數字之外 是真實的心跳聲
在茶會現場,最動人的不是統計,而是那些曾停頓的心跳,如今再度同場跳動。受救教師張寶元回憶,自己在倒下後,是一棒接一棒的急救接力——同學、教官、AED、消防與醫療團隊——才讓生命得以延續。施救者李孟諼則直言:「當下沒有想太多,只知道時間就是生命。」

中保科技集團董事長林建涵也在現場強調:「這些年政府以及產官學攜手合作,我們共同救了兩百多個人,雖然聽起來不是很多,但是每一條生命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 他提出願景,希望未來AED能夠更廣泛普及到更多角落,「讓台灣成為最安全的地方」。

不只是設備 還需要彼此的勇氣
儘管AED密度世界前五,偏鄉與校園仍存在資源缺口。「有些地方一整個鄉,可能只有一台AED。」基金會執行長洪培修直言。這樣的城鄉落差,讓「全民會急救」的願景仍未完全落實。
未來挑戰不僅是設備數量,更是教育普及與使用意願。調查顯示,仍有許多民眾因缺乏知識或擔心法律問題,而不敢在關鍵時刻使用AED。這也是台灣公共急救必須跨越的下一道門檻。
「New Life 200 公益感恩茶會」因此不只是紀錄200次重生,更是台灣公共急救的新起點。從SDG 3「健康與福祉」到SDG 11「永續城市與社區」,AED的普及與教育推廣不只是醫療議題,而是全民健康權與社會韌性的一部分。
唯有讓設備觸手可及,讓更多人願意伸手,這些心跳所見證的,才不只是奇蹟,而是全民共享的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