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輪椅夢公園 營運長呂嘉儀
輪椅夢公園是全台最大無障礙運動場館,由亞帕運金牌呂嘉儀帶我們了解適應體育,打造共融友善的運動環境。
輪椅夢公園位於新北板橋,是全台最完善的無障礙運動場館,由亞帕運金牌選手呂嘉儀擔任營運長。館內設有無障礙健身房、羽球、瑜伽、擊劍與冰壺課程,並提供手搖車、運動輪椅等輔具,打造多元共融的運動空間。呂嘉儀自 22 歲投入身障運動,從帕運殿堂走到適應體育推廣,她相信「不是身障者需要改變,而是社會必須更友善」。她與團隊透過校園推廣、輪椅運動體驗,以及「臺灣無障礙海洋日」等活動,讓大眾理解「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輪椅夢公園不只是場館,更是推動共融教育的基地,讓身障者與健全者都能自在運動、彼此支持,體驗「讓生命影響生命」的力量。

跟著輪椅夢公園營運長呂嘉儀來到板橋板樹體育館,這裡是輪椅夢公園的所在地,2020 年成立至今,是全台灣最大、最完善的無障礙運動場所。
來到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無礙的坡道、寬敞的走道與設計貼心的廁所,讓不同需求的人都能自在活動。轉個彎,無障礙健身房內有琳瑯滿目的專業器材,不知道如何使用?不用著急,輪椅夢公園提供專門的教學課程協助上手,只要刷一下悠遊卡,器材面板便能顯示資料、記錄使用者的使用次數與訓練重量,並以氣壓方式增加負重,對年長群族也很友善。


輪椅夢公園更提供羽球、瑜伽、擊劍與水域活動等多元課程,並備有手搖車、運動輪椅等輔具供租借。放眼望去,有人趕著參加活動;有健全親友與輪椅使用者結伴而至後分道揚鑣,一個去準備去跑步、一個推著自己去鍛鍊身體;也有三三兩兩的人移動著輪椅,開始聚在場館練習冰壺,冰壺相互撞擊產生聲響碰撞聲、笑聲與討論聲交織,空間氛圍像水一般自然流動——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呂嘉儀之所以投入實踐「適應體育」與「友善環境」的願景,啟發自她的個人經歷,她曾參加過兩屆帕運、六屆亞帕運,並拿下台灣史上唯一一面亞帕運金牌。22 歲第一次接觸身障運動時,只是因為「好玩」,沒想到在網球的一拍一擊之間,她開啟了全新的生命想像,讓她後續二十餘年,持續在國際球場上揮灑汗水。

闖入帕運殿堂,學習名為共融的課
呂嘉儀在兩歲時罹患小兒麻痺,因此學生時期的她,甚至沒上過體育課,「那時候根本沒什麼平權、共融概念,大家都只會說:『啊妳身體不好,就不要勉強』。」但她笑說自己是個「野孩子」,常常將身體的不便置於一旁,盡情玩樂,鮮少接觸身障族群;直到 22 歲在振興醫院遇見推廣身障運動的先驅武而謨,受其鼓勵開始嘗試各種運動,從一開始的玩票性質,逐漸找到熱愛的項目,以及能自在移動、發揮力量的節奏。
從訓練到走上國際帕拉網球場、挑戰職業賽事,她逐步奠定自己作為選手的歷程,也在過程中理解「運動」能賦予身障者的能動性與價值。手持球拍,讓她有機會站上更加廣闊的位置觀察世界,比賽場上,呂嘉儀不只專注於比賽,更多時候觀察周邊。
2004 年雅典帕運,她看見手騎自行車「手搖車」亮相時,起心動念將這項門檻較低的身障運動引進台灣,她想著,與網球相比,手搖車不受場地限制,應該能讓更多人藉由運動獲得身心的正向能量。或是在日本參賽時,她發現當地小朋友總會熱烈歡迎身障選手、分享小點心,比賽結束時也會湊上來圍著她問問題,這些都讓呂嘉儀深受感動,原來,在國家教育大力推動下,真的會對下一代的想法跟態度產生影響。
因此,她深信教育帶來的漣漪,也認為親身體驗能夠反饋更多。只要她受邀講課,必定帶上輪椅夢公園團隊,興師動眾捎上輪椅輔具。一整隊人去學校,過斜坡、上階梯,甚至模擬手捧熱湯卻寸步難行的情境,因為唯有切身看過、體驗過「微小的不便」,社會才能真正理解障礙者的處境。她強調:「不是只有身障者需要學習,而是整個社會都應該建立無障礙的認知與同理。」
她特別喜愛 2024 年巴黎奧運與帕運的會徽——象徵共和與平等的瑪麗安娜女神。「這是第一次奧運與帕運使用相同的會徽!」
帕運,是指專為身心障礙者舉辦的綜合型國際體育賽事帕拉林匹克(Paralympic)。在希臘語中, 「Para」意為「在⋯⋯旁邊」,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Olympic」組合成字,象徵帕運與奧運並行、具同等地位,傳遞出「另一場奧運」的精神。呂嘉儀認為,藉由重新建立起大眾的正確認知,則社會的每個角落都將漸漸開始以友善為本,正如瑪麗安娜女神所象徵的「共和的勝利」。
有「分別心」的體育教育
呂嘉儀也是輪椅夢公園的教練之一,看了看時間,週日下午,恰好是輪椅羽球班練習的時段,她領著我們去球場,「有些是小兒麻痺、有些是脊隨損傷⋯⋯,那邊是他們的家人,練習的時候有些會在旁邊幫忙撿球或收球啊,有些可能就去體育館別的地方運動。」
她對每位學員都瞭若指掌,「她是這裡年紀最小的,比較內向。」、「ㄏㄡˊ!你在偷懶齁!」、「來,你看喔,發球用這裡的力氣,再試試看。」呂嘉儀一邊拉著我們介紹,一邊與學員親切互動。不分男女老少,前輩帶著後輩,相互鼓勵、相互督促,是輪椅夢公園這個場域促成的社群支持。

在呂嘉儀眼裡,「分別心」是推廣適應運動的重要核心。她解釋,感官軀體,不像公式能夠被量化,面對狀況各有不同的身體,需要長出恰到好處的分別心。如同孔子的有教無類,針對不同個體的能力,設計不同的學習菜單,就是適應體育最好的環境。「不要對不好的缺陷鑽牛角尖,試著把好的地方放大。」腳若不好還有手,只要肉身還有一處運轉,就能夠不斷開發自己的極限。
球場上,萱萱是一個特別的身影。呂嘉儀拉著她,一面逗得她笑呵呵一面問道:「萱萱!怎麼樣?有沒有練習?」幼時的一場大病,讓萱萱肢體與語言受限,母親總是事事代勞,喝水時,得先將保溫瓶就口處的按鈕打開遞到她面前,無微不至,當初見到這幕的呂嘉儀說:「媽媽你這樣不行喔!」於是從保溫瓶開始,鼓勵萱萱開始嘗試,一次又一次,軟而無力的手按開保溫瓶蓋,成就感從小事開始累積,個性也開朗起來。

現在,萱萱穿梭在球場,是大家的小活寶,胸前放著一個小老虎的泡棉軟拍,那是呂嘉儀特意找的小拍子,為了讓肌肉無力的萱萱也能夠有一份參與感。教練與同學們,即使無法以言語流暢的對話,在歡聲笑語間,彼此都有讀懂眼神與笑容的默契。
過去大眾面對身障者,經常是採取照顧保護的姿態,這樣的一片心意,卻讓身障者常待在住宅內從事靜態活動,長期下來減少人際連結的機會,身體肌力退化,連帶可能產生更多問題。教練小賴與小朱分享,這裡的學生們,從前對運動的接觸少之又少,因此一有機會上場練習都格外認真,盡情釋放自己的能量,感受多巴胺釋放、為身心帶來的正向效益。收穫喜悅,反饋予教練們加倍的成就感。

現身,就能讓生命影響生命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對呂嘉儀而言,只要身障者願意出現在公眾場域裡,就已經對友善環境有了貢獻。因為身障者的存在本身,就能提醒大家環境還有需要被改善的地方,否則問題往往隱而不見,社會也就難以意識到改變的必要。
因此,她常建議到訪輪椅夢公園的朋友,不必一開始就要求自己做到多完美,光是願意出現、參與,便是第一步。接著,再為自己設立近期、中期、長期的目標,逐步累積經驗與信心。唯有先幫助自己成長,才有能力去影響他人,讓生命影響生命。
近年來,輪椅夢公園團隊不甘於僅在陸地活動,積極推動「臺灣無障礙海洋日」。對許多身障者而言,海洋有格外的吸引力,親近大海不該是一部分族群的權利,而是所有人都能享有的自由。呂嘉儀強調,很多事情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解決「可及性」就會變得簡單許多。例如無障礙海洋日活動辦在福隆,鄰近火車站,下車後即可快速抵達海邊,因此成為最佳示範場域。她期待藉由這個活動,把「輪椅也能玩海」的理念傳遞出去,並落實在社會的日常認知中。


傍晚的輪椅夢公園球場,日光斜照,高窗映出金色的光影,數十台輪椅在球場上移動,羽球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弧線。
什麼是正常、什麼是障礙?也許視力不好就是一種障礙,但當環境被調整、戴上適當的眼鏡後,障礙也就不再存在。「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專注與每個當下共處,我們都能成為自己的挑戰者。體育館裡的風景,是一幅共融的圖景,每一個人、每一段陪伴,都能自然存在。期待有天這幅景象能夠出現在社區的一隅、在大街小巷,每個人的日常之中。

